立夏不久,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朱桥镇的支流六灶港本应是水草丰茂的季节,却因废铝渣“入侵”,难以寻找绿水。
“罪魁祸首”是河边一个长期存在的非法冶炼废铝作坊堆放的约500吨废铝渣,部分废铝渣已被淹没在河中。 该废渣堆放场是生态环境部近期开展的“2018清废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堆放场之一。 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发现1011个这样的储存点。
5月9日至15日,生态环境部组织3000人组成150个督察组,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打击固废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深入查处固废废物(以下简称“固体废物”)跨省倾倒。
此次利剑行动,正是因长江固体废物异地倾倒频发且愈演愈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长江跨省倾倒固体废物的案例不断,而且有明显的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倾倒的迹象。 与此同时,固废跨省转移背后的“黑色”利益链也逐渐浮出水面。
受访专家表示,固废跨省倾倒现象,一方面暴露出下游地区目前固废处理水平和政策引导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上游监管审查缺失,导致企业和个人非法倾倒固废成本低,成为当前“黑色”利益链条滋生的温床。固体废物跨省转移。
跨省转移背后的利益链条
事实上,长江跨省倾倒固体废物由来已久。 2016年7月,2万吨上海垃圾转运倾倒苏州太湖; 2017年10月,长江安徽铜陵段大量倾倒工业固废; 2018年4月18日,4000吨工业废弃物在安徽芜湖沿长江非法跨省。 倾销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围绕长江固废跨省倾倒乱象较多:一方面,在固废跨省转移中,部分具有加工资质的内陆企业固废承接范围外另一方面,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固废处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也催生了各种“黑色”产业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固废处理黑色产业链中,下游正规渠道的处理费用往往在6000至8000元/吨,而通过非法处置的“黑市”是只有几百元。 两者利率相差巨大,后者通常采用非法掩埋、转移、倾倒、焚烧等方式处理。
此外,一些城市工业区的不少“收垃圾”商家也是这条黑色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些在从事垃圾回收业务的同时,帮助一些工业企业介绍垃圾固废处理业务,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
不过,在联系记者的过程中,这些人都相当谨慎,只跟“熟人”做生意。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不管用什么处理方式,只要价格合适就可以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追求低成本成为当前跨省固废处理链形成的关键因素。
除了“黑色”利益链中处理模式粗放,固废通过正规渠道跨省转移处置也存在一定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江上游部分具备固废处理资质的企业,在处理工业固废时超出了自己的范围,有的企业甚至打起了相关企业的“擦边球”。无相关证照的行业固废处理等。
在上海远郊一家垃圾处理厂门口,记者拨通了墙上印着的垃圾处理电话,告诉记者,内陆省的一家电子固废处理厂可以提供其他工业固废处理服务。 “价格可以商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跨省跨长江倾倒固体废物呈长江下游向上游转移堆放的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企业角度看,发达地区的固废处理成本更高。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固废被运往欠发达地区进行加工,体现了企业逐利的本性。 从监管角度看,也说明中转办理地市场监管严重不足,执法不到位,导致当地违法处理成本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跨省应对方式,即产业转移。” 曾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像很多外资企业在转移到中国之前产生大量固体废物一样,现阶段,很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消耗量大的工业企业。能源正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向生态环境良好的欠发达地区布局。 高度重视。
如何切断利益链?
近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去年以来,广西、河南、安徽等地固体废物倾倒案件频发,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成为一个阶段性问题。必须严厉打击。
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此次推进的“清废行动2018”,也是为了这个根本目标,旨在斩断背后的产业链之谜。
4月9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的工作方案》,要求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作为重点区域排查沿海固体废物,严格追究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和地方政府责任,督促建立健全垃圾处置机制,有效消除环境隐患。
据了解,5月9日至13日期间,“清废行动2018”巡查组共检查固废堆放点2097个,发现问题堆放点1011个。
在生态环境部开展清污专项行动之前和期间,各地也掀起了长江清污行动的风暴潮。
公开资料显示,3月12日,江苏省公安厅、环保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决定从即日起至年底,长江沿线八市集中组织开展“一网打尽”行动。严厉打击长江江苏段环境污染犯罪。 严厉打击非法向长江排污、非法倾倒固体废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两周后,3月28日,重庆市海事局长寿海事处、长江航道处、长航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长江干线沿线非法转移倾倒固废案。其管辖的水域。
4月4日,安徽省召开长江安徽段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会,制定了《安徽省皖江固体废物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整治督察工作方案》过夜。 贵池潜江工业园区19家企业被查出环境问题,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被免职。
但记者同时也注意到,生态环境部和各地“炸起”的监管风暴更多是从“堵”端治理层面切断固废异地处置的利益链条,而如何从前端治理层面进行干预是目前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点。
国家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作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多起非法倾倒事件的原因,既有利益驱动的侥幸心理,也有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导致执法不力。 一些地方固废处置能力不足的现象已经暴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处理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 以上海市为例,全市具备资质的固废处理企业仅有12家,处理能力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记者走访了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家电子固废处理公司。 临近下班时间,记者看到门口还有4-5辆装满冰箱和电视机的货车排队等候进厂。 在厂门口,一位司机师傅向记者抱怨说,他的车子中午一直在这里排队,但仓库一时半会腾不出足够的空间卸货,也不知道要等多久他将不得不等待。
此外,固废处理的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制约了固废处理能力的提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固体废物的处置方式仍然是焚烧和填埋。 在上海,这两种处置方式目前占比80%。
曾钢表示,虽然目前固废处理的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实际上,国内处理技术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比如回收利用、干燥技术等相对简单的领域。 但关键的障碍在于,从事相关领域的市场成本过高,使得具备新技术加工能力的企业无法“生存”。
“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曾刚表示,要避免固体废物跨省转移,需要从目前监管治理的末端入手,循序渐进地链条减产。 推进量化前端链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为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长江经济带垃圾处理技术的投入,开展技术攻关; 为了降低成本,让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承担相应的回收成本,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工业生产链条的前端,实现废弃物的减产和固体垃圾。
此外,李作军还认为,要切断固废异地处置链条,现阶段除了加强对上游转移地的监督管理外,还需要加大力度固体废物进入和贮存门槛,并为此制定专门措施。 严格地方规划和实施措施。
“门槛提高了,政策更严了,违法成本自然就高了。” 李作军指出,这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各方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