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搭建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桥梁专访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原副司长国际能源署署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原副司长杨磊近日以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身份赴巴黎工作。 这是国际能源署历史上首次聘请中国国家能源局高级官员。 此前,国际能源署与中国于今年3月在北京启动了成立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合作中心的相关程序。 该中心是国际能源署成立42年来在海外设立的首个合作中心。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和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程度将进一步深化。

就任巴黎前夕,杨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作为IEA主任的高级顾问,以及未来IEA-中国能源合作中心的主要实施者之一,谈起未来的工作,杨磊沉稳而专注,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

中国与IEA的合作有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记者:中国与IEA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杨磊: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从国际能源署的演进看全球能源治理》,讲了这个方面。 从IEA的演变来看,它是一个在发达国家层面处理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为成员国提供能源政策建议的组织。 统计显示,全球有近30个有影响力的能源相关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的正式雇员人数可能没有IEA多,这也体现了IEA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与国际能源署已经建立了20年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消费、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与国际能源署的关系日益密切。 去年,中国成为国际能源署联盟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面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理念正在成为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南。 对于IEA来说,中国的加入意义重大。 目前IEA成员国的能源消耗量仅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2%,而中国则占23%。 两者之和为65%,接近全球能源消耗的2/3。 这将使国际能源署在全球能源治理领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记者: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有哪些现实发展需求?

杨磊: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少说多做”的传统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 这些年来,我们遇到过能源产品贸易壁垒、海外能源投资亏损,甚至国际恶意炒作。 等等与这个过时的概念有很大关系。 中国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消除国际疑虑,需要参与国际能源产品贸易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否则势必会制约自身发展。

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 目前,无论是国内能源市场改革、能源领域第三方公平准入,还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能源投资贸易合作,总体方向越来越开放,这是大势所趋.

在处理能源领域的一些国际事务时,中国也需要越来越主动。 不要像光伏的“双反”一样,等到遇到不公平待遇才被动应对。 这种补救措施不符合我们的能量需求。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推动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去年,中国所有新能源装机容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增量的总和。 中国历史上解决了人口无电问题。 供电问题其实是对世界的贡献。 要知道撒哈拉以南有1/4的人口没有用上电,而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投资正是响应联合国和国际能源署提出的消除能源贫困的倡议。 倡议。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坦诚的态度参与世界能源大家庭,在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承担更多责任。

IEA与中国相互融合既有需求也有挑战

记者: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应包括哪些方面?

杨磊: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会长陈新华等能源专家对全球能源治理做了很好的总结。 总体而言,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维护全球能源投资和贸易的公平规则; 二是协调制定能源政策,如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治理等。国际社会希望中国逐步完善市场化、公开透明的政策体系,这正是中国正在做的事情; 三是促进数据透明,加强统计合作。 能源生产和消费数据客观透明,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企业投资决策正确、风险可控; 四是推动能源领域新技术的推广。 以分布式能源为例,很多可再生能源难以实现长途运输,如何就地消纳好,需要经验、技术、模式的互动探讨。 此外,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还涉及相互之间的技术转让。 目前,许多国际组织都致力于能源技术的跟踪和研究。 中国也希望通过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获得能源领域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相关信息。 科技部与IEA开展了大量能源技术合作,并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办公机构。 我国正处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能源安全仍然是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应急协调能力和水平也很重要。 国际能源署拥有强大的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进行统筹协调,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互助。 中国虽然不是IEA成员国,但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也向日本提供了油品方面的援助,但这种援助是非制度性的。 能源大家庭的相互支持与帮助,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也有助于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记者:中国与IEA深化合作面临哪些挑战?

杨磊:需要强调的是,能源问题是全球化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这个更加强调共享经济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能源问题上独善其身。

回顾国际能源署的发展历程,其职责一路演变,从最初的能源安全应对,到逐步实施全球市场一体化和维护市场规则,再到如今越来越倡导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积极拥抱更加低碳、高效的能源时代,这是与时俱进的。 与时俱进的是,国际能源署至今只有29个成员国,有人说它仍然是发达国家的能源俱乐部。 近年来,国际能源署与中国有着相互融合的强烈需求,但也面临着挑战。 从IEA的角度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条款仍然存在限制。 只有经合组织成员才能加入国际能源署。 中国不是经合组织成员,短期内很难成为发达国家。 因此,IEA 能否修改? 向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敞开大门非常重要。

但也有国际专家质疑,即使IEA修改章程,中国是否真的会加入IEA? 能否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石油储备系统,提高数据透明度达到IEA标准? 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就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有很多担心和质疑的声音。 因此,双方有必要共同努力,化解疑虑,增进互信,走出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IEA自身改革引领机构转型突破

记者:目前IEA面临怎样的改革形势?

杨磊:我认为目前IEA的改革有两个维度。 一是改革其作文制度。 IEA是国际能源机构,不是“OECD能源机构”,应该吸纳中国、印度等非OECD能源消费国。 未来,IEA需要更具参与性,而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机构”。 其次,改革突出了整个能源领域的专业化。 IEA 是一个能源机构,而不仅仅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机构。 IEA对常规油气的研究已经处于顶级水平。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需要催生了多种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类型和形式。 IEA作为一个国际机构,也必须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 例如,国际能源署在过去10年先后成立了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煤炭和技术等部门。

当然,在新能源领域也有专门的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发起的可再生能源机构。 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技术和发展方向的探讨,还涉及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 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也必须是经济的。 等等,这些都非常实用,需要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行系统的协调和整合。

IEA有其独特的优势。 例如,它在能源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研究经验,其一年一度的《世界能源展望》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旗帜”。 当然,目前还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成为权威的专业机构,也是IEA始终不变的追求。

法提赫·比罗尔当选国际能源署署长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比罗尔原本是IEA的专业雇员,IEA历史上从未有过自己的雇员当上局长。 在我看来,比罗尔出任局长也意味着IEA将更加注重专业性。

记者:中国派官员到国际能源署还是第一次。 这是什么意思?

杨磊:从广义上讲,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上个月初,我在深圳出席G20能源部长会议工作组第二次会议时,向美国能源部负责国际合作的助理部长说,我要去中国工作。国际能源署。 他说:“我们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在我看来,你可以去国际能源署担任主任的高级顾问,这对你来说不仅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一种职业发展。”积极的制度事件,我们希望您能认同这一观点。” 我说:“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会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系统性转变的桥梁。”

记者:IEA-中国能源合作中心筹备情况如何?

杨磊: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合作中心是推动双方合作的重要举措。 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双方正在加紧磋商和准备。 总的来说,中心应该是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国内能源机构广泛参与的平台。 中心成立后,双方可以更有系统地合作。 能源安全、能源统计、能源政策建议、清洁能源技术分享乃至公众教育,都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答疑解惑,增进互信

记者:会有什么样的体制改革? 上任后的工作是什么?

杨磊:无论从中国融入世界的角度,还是从IEA本身的转型改革角度,都需要“人”。 正如一些专家所表示的质疑,中国参与IEA成员国多年来斥巨资打造的体系的诚意有多大? 中方是否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中方派我到国际能源署全职工作,已经体现了中方的诚意。 我的任务之一是向国际能源署和世界解释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包括天然气管道的第三方准入和能源价格的自由化。 这正是国际社会希望我们做的。 的。

从另一个角度,我想把国际上对能源领域的担忧反馈给中国。 例如,国际上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 哪些国际经验符合中国的需要等等。中国加入IEA后可以享受到哪些好处? 包括如何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如何更准确地判断发展形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大家庭的需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共同建设繁荣和谐的地球村。

记者:你觉得负担重吗? 你有压力吗?

杨磊:会有使命感,任务很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背后是国家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只能说,我会坚持做人的原则,做我该做的,能做的,不求别的。

有人问我以后回来做什么? 我认为这不是问题。 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只要做好了,我何愁前途? 有一些因素使我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改善沟通和降低沟通成本。 因为长期在国内能源职能部门工作,对国内情况比较熟悉。 我想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当然,我必须学习,了解 IEA 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我们需要什么。 未来肯定会有一些挑战。 我虽然从事过很多国际合作和谈判工作,但没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 我会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