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小仓畲族乡坚持生态和水源保护优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丽、人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新华社
【“学习思想、坚定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调研之旅】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五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依据。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和实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 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理念,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实践,为福建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多年来,福建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后,福建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福建省实际,全面抓好落实,坚决肩负起重要使命,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 近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专题调研组,赴莆田、漳州、龙岩、三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福建省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高质量生态环境建设,分析高质量发展前景。 绿色成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作出贡献。
一、坚持蓝图画到底,持续推进福建优质生态环境建设
福建依山傍海,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开启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20多年来,福建坚持把蓝图绘制到底,一事一议,不断推进优质生态环境建设。
着力加强统筹,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就主持过筼筜湖的管理工作。 此后,他组织推动了宁德荒山治理、福州内河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业等工作。 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实践。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生态省,并亲自牵头编制了《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福建省”对福建生态省建设作出长远规划。 20多年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擘画的生态省建设宏伟蓝图,传递生态省建设“接力棒”,持续努力,先后研究印发深化生态省建设创建美丽福建促进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等,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统筹,成为福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宝。
着力加强环境治理,有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把环境治理作为民生大事来抓。 他先后五次到长汀调研指导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在中央工作后,他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长汀经验”成为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 治理模式。 为治好木兰江洪水,习近平同志亲自指挥推动木兰河流域治理,提出“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 如今木兰河已实现绿色改造,昔日多发洪水的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资源。 河流,发展之河。 20多年来,福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打响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清理岷江、九龙江等流域的草、沙,强化城市内河水系。 治理,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促进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品质,继续在全国名列前茅。
着力加强改革创新,有效激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活力。 在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改革创新。 他亲自指导和推动福建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做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从山下走向山顶”的重要指示。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调研组亲身感受到了福建各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热情和进取。 比如,漳州华安县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中,采取了脚踏实地的“比较核算”思路,就是基层创新探索的一个缩影。 。 20多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田”作用,狠抓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上游生态补偿试点。在九龙江流域及下游地区,率先在重点生态区域开展商品林赎回试点。 在三明等地率先启动森林门票制度改革试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福建高质量生态环境建设的“加速器”和“动力”。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加强跨领域改革体系融合和协同治理,以制度为尺度、边界和标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20多年来,福建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想和探索实践,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破”和“立”两篇文章出台了许多强硬而务实的举措。 在全国率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个岗位双责”; 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在全省率先在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 福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颁布实施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20余部地方性法规。 出台《福建省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办法》等法规,实施比全国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标准。 制定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较为完善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
着力加强绿色引领,切实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引领,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将乐县场口村考察时,殷切告诫:“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在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写山水田野的文章。 “此后,场口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脐橙种植等特色产业,经营漂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生态碗’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20多年来,福建坚守绿色初心,勇担绿色责任,绿色已成为福建亮丽名片,森林覆盖率连续44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福建正有序推进大规模连片海上风电开发等清洁能源项目;创新推出林业碳票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构建市场化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牵引、产业为媒介、创新赋能,福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聚焦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培育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20多年来,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贡献了福建生态的“高质量”,也成就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约占全国人口的3%、土地的1.3%、能源消费的2.9% ,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4.4%。 为实现这一目标,福建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协同进步的道路。 研究显示,围绕绿色发展导向,紧扣“双碳”目标,迈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正在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围绕绿色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国土空间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福建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完善全省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海洋、景观等功能空间布局。 实地走访中,调研组看到了许多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的生动实践。 例如,莆田市制定了《莆田市落实木兰溪治理理念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绿色发展规划,重点规划打造绿色先行城市推动实现城市水性、土地水性、人水性、生产水性,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基础。 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区划管控,构建加快推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沿海产业集聚、山区生态保护为重点。
注重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福建坚持把实施资源综合节约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区域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全面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实行沿海和山区差别化用地政策,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例如,龙岩市通过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创新约束激励机制、转变土地开发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产出效率。 全面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万元GDP用水量削减目标。 持续推动制造业节能减碳。 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4%。 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加强,福州、厦门、泉州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
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福建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聚焦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工业化、能源清洁化,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 调研组在漳平市了解到,近年来,该市通过推动农业专业化、产业生态、服务业现代化优化升级,逐步打造了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杜鹃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茶。 。 产业链、绿色产业集群。 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做大做强能源主导产业,推动智慧能源建设和应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全球首座福清核电站“华龙一号”机组建成投运,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超过60%。 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转型升级。 “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85家、绿色供应链15条、绿色园区5个。
聚焦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绿色发展动能有效释放。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福建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交易平台,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全省统一碳交易市场,在20余个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林业碳汇交易额和交易量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厦门股权交易中心,建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实施海洋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双贝类海洋碳汇交易等新交易类型。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环保股权质押融资,创新发展“林业碳汇质押+远期碳汇回购”的碳汇组合融资模式。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改革新路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动三明森林票制改革、南平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南平绿色发展一体化改革、龙岩林业碳汇指数综合保险、宁德农村生产要素转移、融资模式等绿色创新被评为2022年中国改革全面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注重城乡环境协同治理,绿色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城乡环境协同治理符合全面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福建以“一场革命、四项行动”为主要内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管理常态化。 全省80%以上行政村达到“绿色农村”标准。如漳州华安县重点协调污水、垃圾、村容村貌、公厕、农田等工程并涌现出关社、高石、平水等典型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昔日的贫困山村变成了今天的“明星村”。 随着“1+7+N”污染防治规划深入实施,全省9个设区市PM2.5浓度下降至19微克/立方米,建成区黑臭水体地级城市地区基本消除,污染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 福建成为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的省份,全省所有地级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调研中我们还看到,与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增大、承载重担的关键时期。 从我省基本情况看,土地、环境、碳排放、能源消耗等约束日趋紧张,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重点区域看,全省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仍不够稳定。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从推进落实看,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工业和区域污染。 仍面临如何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 围绕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培育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更高的立场、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谱写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路虽远,行则至; 虽然任务很困难,但是只要你做到了,你就会成功。 高质量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优质生态环境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新征程上,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以更高的立场、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和谐共处的美丽福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变,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发展基础的关键举措。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推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大力发展新型低碳技术。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推广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工业模式。 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节约型农业,持续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经济、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环境敏感产业,全面培育绿色物流、生态旅游、绿色产品认证推广等绿色低碳服务业。 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不断提高资源产出和循环利用。
我们将继续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决保护绿水青山。 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钢铁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统筹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深化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治理完善落实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急处置措施。 让蓝天、白云、闪烁的星星永远在那里。 持续打好清洁水源保卫战,实施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入江(湖)排污口整治,推进重点湾区综合整治,推进治理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让水永远绿、岸绿、水浅、鱼满。 。 继续打好保护净土攻坚战,强化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巩固完善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确保农村相互依存、人民安居乐业。
我们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创新生态环境责任制度,建立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构建基于危险废物分类和分级监管的制度。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建立跨行政区的环境管理跟踪机制、协商机制和仲裁机制,加快构建滨海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流域和海域协作。 创新生态环境市场化体制机制,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型发展模式(EOD),探索设立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股权投资基金,探索推广生态资产股权质押和质押贷款,推动建立产品“碳标签”认证等制度,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试点。
把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制度和规定,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适当扩大自然资源产权权利和权限,建立统一的调查评估体系monitoring system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open sharing of ecological produc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 . Improve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accounting for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units and specific geographical units, improve and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accounting statistical report system,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cological product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at reflects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and resource scarcity. Broaden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promote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logical products, support and encourage localities to create regional public brand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pollution emission rights, energy use rights, and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s.
We should reg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green actions as a basic project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o schools, families, communities, factories, and institutions, increase the public welfare publi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awareness of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Advocate a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guide consumers to purchase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carbon products and engage in moderate and reasonable consumption, resolutely stop table waste, promote green living, and encourag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vel. Carry out green life creation ac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relevant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green life, and widely carry out actions to create energy-saving institutions, green families, green communities, green buildings, etc., so that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can be subtl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vel, and become a The new fashion of social life.
(Author: Fujian Research Center for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ritten by: Huang Maoxing, Ye Qi, Qiu Shuilin, Cai Y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