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是一种发展理念; 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进步。 在今年来势汹汹的COVID-19疫情下,我们对此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光有经济的崛起是不够的,还需要努力。 必须伴随着先进理念的树立。 从某种角度来看,绿色生活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品质,即社会成员懂得自我调节、尊重公共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标志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

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企业等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逐渐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受益人。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公民个体,我们有权利享受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管理环境。 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形式和具体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 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思想上破旧创新,坚决摒弃奢侈、浪费、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建立新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 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报道、制度引导、监督约束等多种方式,让绿色理念更好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步改造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 只有激发大家践行绿色生活的热情,通过思想意识引导自觉行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却并非易事。 关键在于坚持和行动。 这些年来,绿色生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尚未完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尤其是涉及公共空间的事务,公众的参与热情并不高。 例如,垃圾分类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之一。 有些地方已经推广多年,但效果不够明显。 有的地方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半途而废了。 但上海等地通过培养公民公众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完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由此可见,好的想法要产生结果,关键在于将其落实为行动。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需要各方长期持续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作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文明。 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在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时随身携带便携式餐具,而不是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他们日常出行选择新能源汽车、步行或骑行等。 只要大家共同行动,就会形成绿色生活新潮流;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点点滴滴的行动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力量。

绿色生活不仅是现实要求,更是文明姿态。 只有共同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绿色生活理念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细细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人类美好未来。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进入主题: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