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垃圾填埋场管理实施方案及技术要点2021年版

文章介绍

垃圾填埋场管理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整形、覆盖、控水、导气、隔离、绿化、监测等内容,其中控水、导气、监测为中长期任务。 需要开发利用场地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异地处理的,实施方案还将根据需要增加挖掘、筛选、运输、修复、评估、开发利用等内容。 具体方案选择应根据垃圾场的面积、高度、形状、环境影响状况、安全性、原有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综合比较技术、环境、经济等因素后确定。

01治理项目投资规模

垃圾填埋场作为生活垃圾末端的主要处置方式,一直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不足和痛点,尤其是近年来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的老产品。 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和大量简易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老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不仅存在恶臭、温室效应、甲烷爆炸等主要由垃圾填埋气引起的污染和安全隐患,而且占地面积大、渗滤液污染重、土地利用价值低、排放量大。桩。 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 此外,垃圾填埋场自然降解过程缓慢,潜在污染可能持续50年以上。 这种漫长的退化过程严重制约了垃圾填埋场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 很多问题都来了。

根据住建部2017年非正规垃圾倾倒场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全国有非正规垃圾倾倒场27276个,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如果需要处理三分之一的倾倒点,则平均每个倾倒点的处理费用为3000元。 按1万元测算,仅非正式垃圾填埋场管理的投资规模至少可达3000亿元。 加上旧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费用,垃圾填埋场管理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

02 实施方案顶层设计

开展垃圾填埋场管理,首先要对其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即根据规划和需求,研究确定垃圾填埋场处理后的基本用途。 可能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七种形式:一是场地封场整治,二是污染治理,三是扩容改造,四是粉煤灰填埋,五是主题园区,第六个是园区建设,第七个是场地开发利用。 不同的使用方式将决定不同的技术路径和治理方案。

上述7种形式中,前6种主要是原位处理形式,第七种主要是异位处理形式。 在比选垃圾填埋场处理方案时,需要对旧垃圾的排放口和土地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场外处理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属性和规划要求、场地土地使用价值、二次污染控制难度、项目投资规模、处理周期长短等因素。

一般来说,垃圾填埋场管理需要进行现场勘察、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准备、工程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监测监督等,每个阶段都很重要,目前都有政策、法规和标准。 作为发展的基础或支撑,相应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都比较成熟,国内外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供借鉴。

就核心垃圾填埋场管理实施方案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七个基本部分:一、整形、二、覆盖、三、控水、四、导风、五、隔离、六、绿化、七、就是监测等等,其中控水、空中引导、监测都是中长期的任务。 需要开发利用场地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异地处理的,实施方案还将根据需要增加发掘、筛选、运输、修复、评估、开发利用等内容。

实施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垃圾填埋场的面积、高度、形状、环境影响状况、安全性、原有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综合比较技术、环境、经济等因素后确定。

03整形手术方案的技术要点

整形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坡度适当、桩基稳定、土方平衡。

坡度适宜:垃圾场整形后的坡度原则上不宜大于1:3。 当斜坡高度大于10米时,应设置斜坡台阶,平台宽度不宜小于3米。 另外,桩顶应有从中部向四周倾斜的坡度,并考虑沉降因素,防止形成倒坡。

桩的稳定性:必须进行整形方案的设计以验证桩的稳定性。 为保证桩和边坡的稳定和安全,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加固和防护措施。

土方平衡:在满足边坡坡度和桩稳定性的条件下,整形方案应尽量减少边坡的开挖和填方量,实现土方的基本平衡。

04覆盖方案技术要点

覆盖方案技术要点: 建立由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绿土层组成的覆盖系统。

排气层:可选择连续排气层或网状排气盲沟。 对于产气量较大的垃圾堆,可选择连续排气层。 对于产气量较小或有土层覆盖的垃圾堆,可选择网状排气盲沟。

防渗层:可采用人工防渗材料或天然粘土。

排水层:可选择碎石结构或复合土工排水网。 桩顶可采用碎石结构,桩坡宜采用复合土工排水网。

绿土层:由上层营养土层和下层普通土层组成。 总厚度不应小于500厘米,营养土层厚度不应小于150厘米。

05治水方案技术要点

控水方案的技术要点是:能停、能排、能达标。

可拦:垃圾填埋场周围应设置截洪沟,垃圾填埋场顶、边坡应设置地表雨水沟。 不符合要求或者已损坏的应当重建,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新建。

排水效果:如果垃圾堆内渗滤液液位过高,或场地底部渗滤液排水不畅通,可在垃圾堆上设置垂直排水井,将渗滤液排出。

达标能力:有效利用原有渗滤液处理设施,对缺陷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无法升级的设施进行重建或增设应急处理设施,根据渗滤液水质变化调整运行参数,确保水质达标排放标准。

06导风方案技术要点

导风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导风的利用和安全排放。

排放与利用:填埋场应设置瓦斯排放设施。 根据桩的条件和特点,可以选择垂直排水井、水平排水盲沟或井槽混合排水系统。 有条件时,应优先抽放垃圾填埋瓦斯。 利用它。

安全排放:对于没有气体利用设施并积极引导收集的垃圾填埋气,应采用火炬燃烧后排放。 垃圾填埋气集中处理利用设备关闭后,应检查排水井或盲沟,确认无甲烷气体产生后,方可关闭。

07隔离方案的技术要点

屏障方案技术要点: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垂直防渗措施。

发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的,应当在垃圾场周围或局部实施垂直防渗措施。 首先,垃圾填埋场周围存在垃圾填埋气体向地下迁移的情况。 二是填埋区底部防渗层遭到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三是垃圾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位接近或超过场地底部防渗层。

竖向防渗方案应根据垃圾场周围地下防渗层深度、防渗层以上地质构造层特征、周围地面设施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垃圾场。

当垃圾场10米范围内有建筑物且垃圾填埋气有向地下迁移的可能时,建筑物与垃圾场之间应设置地下连续墙。

当垃圾场10米范围内无建筑物,或垃圾填埋气不存在地下迁移的可能性时,可选择搅拌桩或高压喷射混凝土等垂直防渗方案。

08绿化方案技术要点

绿化方案技术要点:封地绿化和植被恢复。

封地绿化和植被恢复方案应根据当地气候、经济、周边景观、植物生长特性、封地后土地利用规划等确定。

营养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水分、通气性、盐度、碱度应满足所选植物栽培的土壤要求,必要时可人工配制。

封场绿化应选择抗逆性强、适应垃圾填埋场环境条件、生长稳定的植物。 垃圾场上应选择根系较浅的植物,斜坡上应选择具有护坡、抗冲刷能力强的植物。

植被恢复包括选择开花灌木、绿篱植物、观叶灌木和地被植物。 其中,花灌木应选择花期长、生长旺盛、枝繁叶茂、易于养护管理的品种。 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择发芽能力强、枝叶茂盛、耐修剪的品种。 地被植物应选择生长旺盛、覆盖率高的品种。 、病虫害少,绿色期长,耐修剪。

xini.png

悉尼公园曾是工业遗产和垃圾填埋场

09监测方案技术要点

监测方案技术要点:定期或连续监测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水环境、场地水位、桩体沉降、垃圾填埋气、渗滤液排放量和水质。

垃圾填埋场关闭后,应定期对地下水、地表水、场地大气和垃圾填埋场水位进行监测。 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2次,每项监测指标不少于2项。 同时,定期对垃圾堆沉降情况进行观察,封闭后3年内每月一次,封闭3年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垃圾堆稳定为止。

封场后设置渗滤液处理设施的,应对渗滤液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水量进行持续监测。 垃圾渗滤液关闭后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污水处理厂的,应持续监测排放水量,并定期监测主要污染物浓度。

填埋气封闭后直接排入大气的,应定期监测填埋气的成分。 关闭前垃圾场边界外有地下填埋气体运移的,应在气体运移一侧设置垃圾填埋气体运移监测井。 垃圾场边界附近的建筑物和垃圾填埋气处理利用车间室内应安装甲烷监测设施,填埋气抽采设备的进气管道上应安装氧含量监测设施。

当出现裂缝、起脊、凹坑、空洞等不均匀沉降时,应及时填平、修补,避免桩体积水、漏水、漏气。

总之,垃圾填埋场管理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求,规范有序进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堆坡整治、渗滤液收集排水、堆体覆盖、植被恢复、垃圾填埋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 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封闭式垃圾填埋设施进行定期跟踪监测。 鼓励库容腾空、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促进场地关闭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