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旅游看美丽的生态画卷

中国生态旅游网_中国生态旅游下载_中国生态旅游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阳村是宁波“最美路线”的重要节点。 图为游客在村里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宇 摄

在四川成都,市民可以在市区看到雪山; 在浙江宁波,人们在延江游泳; 在福建三明,游客在九福山观云、戏水、深呼吸……如今,良好的生态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重要的资源和优势。

《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旅游业成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 各地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体验绿色中国成果的重要方式。

生态资源诱人

“这瀑布真美啊!” “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好高啊!”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度假的游客不禁赞叹不已。

荔波是贵州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截至7月下旬,荔波今年已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 “‘公园省’果然名不虚传!” 来自北京的游客齐先生表示,贵州良好的生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贵州自然风光优美,气候舒适宜人。 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 年平均气温15℃左右。 每年夏天,这里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避暑度假。

黄色的河水与蓝色的海水相遇,却是“截然不同”。 江海交汇处,波涛如一条蜿蜒的白龙,空中还有飞鸟。 自从三年前在山东东营黄河口亲眼目睹“黄蓝相会”奇观后,徐兵就一直想着带家人一起去观看。 7月底,他们从江苏徐州驱车前往山东。 “幸运的是,我们乘船出海,看到了这‘难忘’的景象。” 据了解,每年7月至10月是观赏这一景观的最佳时间。 如今,江海交汇、湿地生态、石油工业、滨海沙滩景观等已成为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沿着黄河,徐兵一家还前往淄博、泰安、聊城等地,体验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感受黄河文化。 “‘好客山东’的旅游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这次山东之行让我们看到了山东优良生态的另一面,收获了绿色休闲新体验。” 徐兵说,“这样的生态之旅既养眼又滋养心灵。”

塑造城市新名片

8月15日,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江苏省南京生态环境局联合南京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发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路线图,生态版“城市漫步”路线,包括生态修复。 、生态党建、长江保护、低碳生活。 例如,“修复恢复绿色,拓展绿色领地——生态修复之旅”将整合生态南京高科水务有限公司、南京唐山矿山公园、南京滨江公园(青年文化公园片区)、南京玄武区湖滨公园管理处、光大水务南京六合污水处理厂、长江生态公园形成链条,让游客体验金陵大地上日益增多的生态亮点。

白云山,粤南名山,自古就有“广州第一秀美之地”之称。 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旅游地标之一。 许多外国游客来这里游览广州。 如今,它还拥有独特的生态标签。 据介绍,荣获“国家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荣誉的白云山,是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了“景区+”、“ “自然+”等自然教育科普活动。 ; 还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青少年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讲好生物多样性故事”、设立生态学习营等活动,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此外,白云山还利用麓湖优质水资源,建立了水上运动中心,方便市民和游客开展皮划艇、桨板等对水质影响较小的水上运动,享受亲水乐趣。乐趣。

每一个生态地标都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前不久,一位来南京旅游的游客在网上留言说:“在长江边散步,有幸看到了江豚,为南京的生态保护点赞。”

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游客在领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要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 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有序引导文化和旅游领域绿色消费。

去年7月,携程宣布启动“Sustainable Travel LESS(‘低碳、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缩写)计划”,与生态合作伙伴联合推出至少1万种低碳旅行产品。 。 同时,通过携程APP和携程门店,全面宣传低碳出行知识,鼓励一亿人参与低碳可持续出行实践。

浙江省舟山市花鸟岛上有一座独特的低碳环保美术馆。 透明的橱窗里陈列着塑料瓶制成的工艺品。 过去,花鸟岛“垃圾遍地”。 美术馆馆长严健希望通过塑料瓶、易拉罐、泡沫箱等的艺术创作,向村民和游客展示低碳环保的艺术。岛上有很多这样的绿色风景:智能饮料沿街放置了瓶子回收机。 人们主动“喂”塑料瓶,可以积分换礼物; 离花鸟村文化大礼堂不远,有一个叫“花鸟记忆”的角落,以前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卫生死角。 村民们用磨石、砖瓦等废旧材料装饰它,成为一处亮点; 曾经废弃的菜地变身文艺打卡地……花鸟岛上的每一个绿色“景点”不仅美化了岛屿,也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村民,并传递给来访的游客。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出行时自带洗漱用品、拖鞋等,减少入住酒店时更换寝具的次数,积极响应绿色旅游消费。 (本报记者 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