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云朱跃忠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布:“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 面对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责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给人类上了深刻的教训,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警示人们需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气候变化。
特别是,由于COVID-19疫情导致的人类活动骤减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虽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并没有减缓全球气候危机的发展。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前五大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
可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实际行动,共同应对。
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充分体现大国责任
我国作为全球主要排放国中第一个设定碳中和期限的国家,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这比发达国家的难度要大得多。
一是减排力度更大。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排放量仍在不断上升。 尽管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但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仍然较高,这意味着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难度明显加大。
其次,从碳峰值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更短。 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始达到碳排放峰值,并致力于2050年碳中和目标。 发达国家一般有45年至70年的窗口期,而我国只有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窗口期。 预留30年,平台期和缓冲时间明显更短,挑战和困难更大。
三是面临的体制性挑战更大。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人均能源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尚未脱钩,碳排放量仍在上升。 彻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考虑到我国人口、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禀赋等客观现实,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能源体系等重大变化.、系统性需求和挑战。
为全球能源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先,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我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与高质量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一样,我国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剑桥计量经济学会预测,中国的减排承诺可使全球变暖降低约0.25摄氏度,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其次,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为全球能源和气候治理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凝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力量,增强全球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向心力,改善合作。 同时,作为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中国将与国内外一道,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有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适应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
最后,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绿色低碳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在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方面将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藏着世界的巨大机遇。 一方面,我国庞大的绿色经济和广阔的绿色低碳市场需求将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为各国来华投资兴业创造巨大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使用国,全产业链优势明显。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节能、深度脱碳等技术和产业领域寻求革命性突破。 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将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绿色供给,为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