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邹志强博士在《中国石油报》发表评论文章《抓住G20主席国机遇,推动能源与气候治理》(见《中国石油报》) ,2015年12月3日第4版),全文如下:
抓住担任G20主席国机遇,推动能源和气候治理
2016年G20峰会将于明年9月在杭州举行,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12月1日,中国接替土耳其担任G20主席国,G20正式进入“中国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 相信2016年峰会将为大家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魅力。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日益紧迫,任何国际会议上都从未缺席气候问题。 距离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仅两周的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以“共同行动,实现包容稳定增长”为主题,展现了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高度承诺。 注意力。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安塔利亚峰会公报》表示:“我们强调《巴黎协定》应该是公平、平衡、雄心勃勃、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我们强调我们致力于在巴黎达成一项反映我们共同利益的雄心勃勃的协议。” 但有区别、有各自能力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国情……我们准备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对巴黎气候大会的有力支持。
本届G20峰会公报高度重视《G20能源合作原则》,欢迎今年10月初召开首届G20能源部长会议,表示支持会议达成的成果和行动建议,特别是“ G20能源可及性行动计划:能源可及性自愿合作”,并表示重点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电力可及性。公报呼吁能源领域采取行动,重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开发峰会批准了“G20可再生能源发展自愿选择工具箱”,要求能源公报还重点讨论了与能源治理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重申了《利马气候行动倡议》设定的目标,确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2019年的基础地位。气候变化谈判,并致力于推动即将出台的《巴黎气候行动计划》。 会议达成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协议。
从本次G20峰会达成的能源治理成果来看,首先,峰会就可持续能源发展达成了新的共识和行动计划。 《二十国集团能源可及性行动计划》和《二十国集团可再生能源发展自愿选择工具箱》两项新能源治理成果的突出内容,就是对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巴黎气候大会的坚定支持和厚望。 这个主题体现得更加清晰。
其次,本次峰会推动能源治理工作机制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届G20能源部长会议机制的正式建立和制度化。 事实上,能源治理工作机制的推动源于提前召开的首届G20能源部长会议。 公报呼吁明年继续举行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并报告工作进展,表明这一部长级工作机制正在走向制度化,体现了能源治理问题日益重要。
再次,在气候问题上,我们尊重并确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主要国际政府间机制和气候变化谈判主渠道的地位,决心在该框架下达成具有重大约束力的成果,共同确保会议和巴黎协定取得成功,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等。
G20安塔利亚峰会达成的能源治理成果体现了土耳其担任主席国时制定的三大支柱:包容性增长、执行力和投资。 但G20峰会的核心议题是经济发展与合作,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讨论多为补充性内容,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G20安塔利亚峰会的具体成果主要是重申过去达成的共识和计划,如提高能源效率、取消低效能源补贴、建设能源市场、发展清洁能源等; 重点是推动现有承诺的落实,新成果相对有限; 峰会没有提及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整合与改革、新兴国家呼声、全球能源市场突出矛盾等关键问题。
在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能源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气候变化与传统能源安全之间的概念张力日益增强。 治理机构的分散化没有改善的迹象。 有共识。 承诺落实效果难以兑现,全球能源治理推进依然十分困难。 未来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提高行动效率,是G20推动全球能源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下一届G20峰会将于明年9月在杭州举行,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中国于12月1日接替土耳其担任G20主席国,G20正式进入“中国时间”。
能源治理和气候变化是相互排斥的。 作为能源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既是自身发展和利益的驱动,也是全球能源格局转型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能源治理矛盾重重、中国现有机制力量不足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以其突出的全球地位和中国的重要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平台。
毫无疑问,2016年担任G20主席国为中国更直接、更主动地参与和影响全球能源治理、加强和提升自身话语权和领导力创造了重大机遇。 预计能源治理和气候变化仍将是明年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议题。 中国将通过创新能源投资和开发,加强能源独立与经济增长等问题的联动,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构建充满活力、雄心勃勃的治理机制。 中国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有利地位,汇聚国内外需求,提高基于自身承诺和能力塑造能源议程的能力,增强治理话语权,为全球经济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包括能源治理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