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林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这对于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生产、供应、储存、销售体系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这一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工业要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责任,刻不容缓地处理好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辩证法。 全力为我国建设能源强国作出贡献。
新时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自主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基石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更加注重发展全局和安全全局。结合国内外发展要求,提出“四次革命、一次合作”能源新安全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提供根本指导。 我国石油工业正在全面实施新能源安全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7月21日发出“大力加强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以来,石油工业坚决贯彻落实新能源安全战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从供给、消费、技术、制度等方面推动产业革命和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成效显着,进口多元化格局持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决策。 国内油气企业聚焦重点盆地、潜力区和新领域,全力加大勘探力度,坚定不移推进国内油气业务。 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2019-2025年)在陆上、海上、页岩油气勘探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发现,实现原油储量翻倍增长和生产。 2012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探明原油技术可采储量达19.74亿吨,储量替代率达98.4%。 年增量连续10年超过100亿立方米。 国内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此外,我国油气进口来源进一步多元化,石油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分散了原油进口风险。 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相继建成,液化天然气(LNG)接收能力增至近亿吨,天然气进口来源国增至近30个国家。
石油工业持续推动消费革命,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石油行业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不断完善能源消费侧管理,加强能源消费强度控制。 2012年至2021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从4.5亿吨增加到7亿多吨。 与此同时,单位GDP石油消费强度持续下降,年均下降2.8%。 我国石油消费年均4.6%的增速支撑国内GDP年均6.2%的增长。 石油工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低碳转型持续加速,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5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0.6%。 2021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3%,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以煤改气为核心的北方清洁取暖改造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贡献30%以上。
炼油化工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加快实现高水平技术自力更生。 2012年至2021年,我国炼油、乙烯产能加速增长。 国内炼油产能由7.2亿吨/年增至9.2亿吨/年,乙烯产能由1695万吨/年增至4953万吨/年,均居全球第一。 一。 10年来,我国炼油厂平均规模从310万吨/年增加到458万吨/年,千万吨级炼油厂数量从22座增加到35座,百万吨级炼油厂数量从22座增加到35座。吨乙烯装置由7座增加到26座,百万吨级芳烃装置由3座增加到12座。集聚效率和规模效应增强,形成以国内原油为核心的东北、西北地区石化产业基地资源丰富,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以进口原油为核心、靠近市场中心的沿海石化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石油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重点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炼油技术、装备和工程建设能力、油品质量标准普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炼化工业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不断降低能源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为能源减排做出贡献。
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形成市场化的“X+1+X”产业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 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石油产业链各环节均取得重大进展。 上游领域,油气勘探生产市场有序放开,逐步形成以国有大型油气公司为主导、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勘探生产体系,有效提升了勘探生产能力。以保证资源的连续性。 中游领域,国家管网公司2020年将进入实质性全面运营阶段,打造“全国一网”,提高集约运输和公平服务能力,保障油气安全稳定高效供应活力。 贸易领域,油气进出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逐步放开。 建立了以标准化资质管理为基础的原油进口动态管理体系,提高了国际国内资源利用能力,改善了市场风险。 预防能力。 在下游领域,政策导向由“放宽准入”转向“严格监管”,推动形成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竞争格局,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金融领域,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国内外市场原油资源流动性持续增强。
石油储备和国际合作初具规模,为石油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石油安全底线,统一组织、统筹规划,持续大力推进石油储备建设,为保障石油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平息市场波动,稳定经济发展。 按照规划目标,第三期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稳步推进,与商业储备、生产企业库存共同构成石油储备体系。 储备总规模可满足90天以上净进口量,明显高于2012年。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促进石油储备更好发挥保障作用。 与此同时,各大油气公司持续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面加强国际油气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一批重点油气项目相继启动投产,构建多元化油气供应格局,不断增强国际化规模实力。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已达2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大变局下,更加关注油气能源安全意义深远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等风险持续加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油气的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油气行业清洁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油气能源安全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我国油气安全稳定供应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油气消费持续增长。 202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分别达到7.15亿吨、3305亿立方米,较“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1.7亿吨、1342.9亿立方米。 尽管天然气产量大幅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仍在上升。 另一方面,稳定国内原油产量、增加天然气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测算,我国石油消费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达到年消费量7.8亿吨左右,之后逐渐下降。 到2050年,石油消费量预计仍将超过3亿吨。 预计天然气消费高峰出现在2035-2040年,年消费量达到600-7000亿立方米,随后逐年下降,预计到2050年将保持在4100亿立方米以上。石油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化工原料。 “双碳”目标下,预计石油和天然气将长期保持主要能源地位,2040年之前油气占比将保持在30%左右。未来20年,依赖度油气对外依存度将高于或接近50%,长期依赖进口的高比例不会改变。
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全球能源稳定供应持续受到冲击。 我国油气安全稳定供应的压力也相应加大。 美国和西方将能源供应政治化、武器化,以达到全面削弱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能源领域的政治风险将长期存在。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各国通胀水平较高。 一旦美国和欧盟陷入经济衰退,全球能源供应可能面临能源危机和局部产能过剩并存的局面,能源领域大冲击的周期也将缩短。 。 与此同时,能源危机也唤醒了各国的能源安全意识。 能源独立已成为大国战略标准。 能源大国结成“小圈子”,基于自身利益开展零和博弈。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碎片化”和“无序发展”。 “的风险。
国际油气合作难度加大、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世界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 在与资源国合作方面,乌克兰危机的“破窗效应”或将复制,部分国家可能倾向于使用武力维护安全利益。 因能源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冲突风险加大,将对我国海外能源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将对供应源、运输通道等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设难度加大。 油气进口方面,短期来看,我国油气进口分布于东西半球数十个国家,但集中度较高。 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50%)和俄罗斯(16%),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亚(25%)、澳大利亚(26%)和俄罗斯(10%)。 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逐渐被禁止,欧洲、日本、印度等俄罗斯主要石油进口国正在加快寻找替代来源,欧洲和日本能源公司正在加速部署卡塔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我国在中东的能源贸易和投资合作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乌克兰危机冲击中国国际能源合作和进口安全战略布局,各大能源企业将面临美国持续“调查”压力。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高油气能源安全能力的若干建议
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断增强油气自主支撑能力。 立足国内市场,坚定不移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亿吨并保持稳定,天然气产量达到2000亿立方米并持续增长。 继续实施“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拓展海洋”的方针。 西部新区要突出风险勘探,聚焦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目标,谋求“四个新区”(新盆地、新地带、新层系、新地层)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和发现。新类型),确保油气储量持续增长; 东部油田稳产必须充分延缓老油田衰退,围绕“控制递减速度”和“提高采收率”两条主线,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油田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油田开发方法,落实老油田。 挖掘油田潜力,确保老油田可持续发展; 海洋油气要大力实施增储上产工程,持续推进海洋油气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深水、超深水勘探开发能力,促进海洋石油稳定增长和天然气生产; 攻克深海——超深水、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推动深层、超深水深水油气规模化、高效开发。 按照“非常规和非常规项目并重、有序接续”的原则,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开发。 立足解决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有效问题,核心技术装备研发突破,支撑致密气生产稳步建设投产、页岩气、致密油快速建设投产、煤层效益开发甲烷和页岩油,以及油页岩和天然气的水合。 材料策略突破。 全面推进石油工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油气田、智慧炼化、智慧销售,通过企业技术进步更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建立国家油气资源风险勘探基金,确保低油价期间勘探投资不下降。 综合运用财税政策鼓励低品位资源和老油田开发,对无利生产单独考核。 取消“底价”政策,或免除风险和收益资金上交,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国内企业,保证国内原油储量和产量的增加,确保国内生产发挥“压舱石”作用石头”。
有序推进“绿色发展”计划,实现我国石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石油企业要聚焦能源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大力推进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低碳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和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积极开展低碳国际合作,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石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现有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能,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石油加工转化减排,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大规模能源发展储存、氢能、碳捕获、利用和储存。 有序推进风、光伏能源替代,探索生物燃料、氢气等与油气管输协同。 充分挖掘天然气多元化利用发展潜力,加快天然气发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鼓励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加强石油工业供应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加大中央石油企业间矿权区块转让力度,完善油气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政策,优化油气资源税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风险勘探。 完善国家储备、商业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体系。 扩大储备规模,石油储备规模达到100天以上净进口水平,天然气储备规模达到年消费量的16%。 强化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压实供气单位储气调峰主体责任,调动多方建储积极性,加快储气能力建设。 合理控制油气消费增量,持续优化燃气消费结构,优先新增燃气,保障居民能源消费和清洁取暖需求。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资产结构,高效开展国际油气合作和境外投资贸易业务。 新形势下,要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保障大规模油气权益并保证石油和天然气进口。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中俄能源务实合作,打造更具韧性的能源伙伴关系。 深化与陆上油气资源国家互利合作,控制海上进口风险。 加强与中东、非洲、南美资源国政治、外交、经济等全方位战略合作,扩大油气合作“朋友圈”。 各大石油公司应密切关注国际油气市场动态,把握油气投资周期规律,积极进入油气有前景领域,退出、推迟或谨慎进入高风险领域。 鼓励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形成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海外天然气资源供应体系。 按照海陆平衡、多空结合、留有余量、多元化的原则,持续优化全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池配置。 综合运用外交、金融、军事等手段,确保油气通道安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