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日电 (记者 张浪)“各平台监测数据已上传。” 2日凌晨4点,位于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指挥调度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大气环境质量专班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向预测及效果评估组组长汇报。
入夏以来,四川省开展了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 生态环境厅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公安、住建、交通、气象、电力等部门成立大气环境质量工作专项小组,并成立分析研判小组、综合协调小组、检查人员。 执法队伍共有三支队伍。 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指挥中心相当于全省大气环境治理的“超级大脑”,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是“千里眼”,监督和指挥中心相当于全省大气环境治理的“超级大脑”。执法是治污的“铁拳”。 “千里眼”的数据汇聚到“超级大脑”,经过分析判断,“铁拳”实施精准治污,通过高效协同工作,齐心协力支撑“天府蓝”。
凌晨2点,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已经开始调度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各项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卫星遥感、导航监测、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成分站(超级站)、电力监测、视频监测、在线监测、交通流量等多种渠道,几乎整合了所有省市监测技术。 “一口气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这些数据将直接传输到指挥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被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誉为“千里眼”。 平台涵盖卫星遥感(天基)、粒子激光雷达(天基)、空中变电站常规监测+精细挂片监测+导航监测(地面)等多种监测网络,集成多种监测网络。空气质量模型和轨迹模型为大气精细化管理和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空地一体化监测和科学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由城市近地表常规监测转变为区域立体污染诊断监测,由污染物浓度监测转变为综合监测。污染监测。 过程监控改造,最终形成了自治区、市、区(县)三级“污染溯源——污染防治——效果评估”的全链条防控体系,真正用数字智能保护绿色水域和绿色的山脉。
“简单来说,通过天上的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掌握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实现‘地表’上的数;空中的激光雷达可以精准锁定颗粒物。 ,地面导航监测等设备可将排查范围精确到百米级别,实现空气污染物从“面”到“线”的精准追溯。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大气处处长张伟解释道。
那么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定位污染原因和更具体的污染点呢? 那么就不得不提气控的“黑科技”——超级站,可以精准溯源,实现从“线”到“点”的转变。 与普通监测站相比,超级站就像大气气体检测的“医生”,可以每小时连续监测150多种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和浓度,远远超过普通监测站监测的6项常规指标。站。 主要针对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为代表的大气复合物,开展多源、多因素、多维度、多手段、多过程的实时监测。
张伟介绍,今年夏天我省已有11个超级站投入运营。 此外,成都两座移动方舱超级站已投入运营。 全省基本形成超级站监测网络,分析污染物来源。 摸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行业、位置,分析不同地区的特征污染因子、浓度时限、变化趋势,最终定位问题所在。
上午九点,从一早就忙碌起来的指挥中心,依然人来人往,忙碌不已。 已经搭建好的各种监测数据模型投射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通过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我们每次获取并需要分析的数据多达数万条。”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勤文向记者介绍,“密密麻麻的数据需要剥离。凭借多年的数据分析经验,利用大数据方法,我们建立了多种空气质量分析模型。”
全省重点地区近30名专家和相关单位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齐聚指挥中心。 在这次关键行动中,敬业的工作队指挥中心不仅有两位院士专家,还有来自省内外科研单位的近30名知名专家。 它们无疑是大气环境指挥调度中心“超级大脑”中最关键的中枢。
“分析研判组的空气质量成因分析和减排评估报告已常态化。” 谭钦文说道。 在夏季空气质量集中整治行动中,生态环境司每天组织空气质量联商会和工作调度会,讨论当日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研判空气质量形势,分析评估污染情况,并安排和安排相关工作。 落实主要站点全天候监测数据15分钟调度机制、异常点1小时追溯排查机制、24小时应急值班机制。
工作仍在继续。 “8月2日以多云为主,有零星阵雨,臭氧污染风险依然存在,PM2.5每小时有超过35微克/立方米的风险。台风卡努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大面积地区部分地区仍需严格落实控制措施,降低NOx、VOCs等前体物浓度。” 根据重点管控领域、重点管控行业、重点管控时段等,分析研判团队照常提出精准管控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一刀切’,污染防治攻坚战已进入深水区,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从平均力度到精准施策,从个体努力开始协调联动。” 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