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新时代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的重要内涵。 为促进我院科技研究满足国家和地方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励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中国科学院自2014年起设立“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奖”,2020年共有9个团队获此殊荣。本刊特设“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奖”奖项”栏目分期介绍相关团队和成果,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获奖者学习,真真务实,勇于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用更有效的手段——科技供给向高端迈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西北内陆地区极端环境生态系统修复理论、技术与应用团队
已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结果介绍
针对西北内陆高寒干旱极端环境条件下退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支持下科学(STS计划)和科学院的重点部署,开展了陆地生态水文理论研究,开发了高山水源涵养林功能提升、高山草地退化与矿区植被恢复、山前水利等技术。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防治、荒漠绿洲过渡带风沙防护等,形成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一系列从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创新成果,解决了国际上极端环境下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西北干旱地区和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推动了大生态修复技术规模化工程应用。
沙漠绿洲“五带一”防沙技术体系
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
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高寒草原综合恢复与管理技术
2019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2015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7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2017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发推广相关技术面积617万亩,累计生态效益达20.78亿元。 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系统修复理论与技术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推广与转移中心采用,并向非洲、中东、中亚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培训; 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被《今日中国》报道采用。 团队参与编制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科技支撑计划》《关于青海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如何构建国家生态屏障体系提升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提出建议和思考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获奖团队成员
冯琪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核心关键技术发明、项目总体设计、组织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周华坤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高寒地区草地退化恢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
司建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以“水害”治理“沙害”的生态治理模式研发与应用。
曹广民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高山矿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
奚海洋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干旱地区自然植被退化恢复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
刘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防风固沙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鱼起飞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干旱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恢复机制研究。
尹振良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提高高寒山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技术研发。
杨林山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高寒山区水循环过程研究及水文模型构建。
温小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极端环境下的热液盐运移及模拟研究。
文章来自:西北内陆地区极端环境生态系统恢复理论、技术与应用团队。 中国科学院学报, 2021, 36(11): 1374-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