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在文创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1、引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高校聚集了大批科技文化人才,不仅承担着文化教育的重任,还肩负着文化创新的重任。 同时,高校拥有与资料室、图书馆和世界知名数据库相连的知识平台,掌握全球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 因此,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智力密集型文化资源的聚集地。 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走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引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2.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创新。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而培养人才是其核心职能。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因此,高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高校要切实承担起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责任,培养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各类人才,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优秀后备力量。
3、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校在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 地方高校在区域历史、文化、地理、旅游、民俗等研究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同时高校是地方教育、人才、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拥有丰富完整的文化知识资源。 高校应积极与政府旅游、文化部门合作,加强与区域发展的双向互动,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
2、高校引领文创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校旅游学科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旅游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快速融入旅游工作实践。 同时,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一些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教育,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仍普遍缺乏。
2、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高等学校也肩负着文化培育和传播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高度集权的统一体制下,高校只满足于对现实问题的单一价值思考,缺乏培育、传承和产业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氛围。 很多高校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的了解还很肤浅。 由于忽视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研发,高校对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淡薄,逐渐丧失了弘扬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力。
3、各部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涉及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相互割裂的管理体制,导致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同时,由于合作各方信息沟通存在偏差,导致高校的研究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产生模糊性,这将影响高校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在一定程度上。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高校与其他部门在产业合作中的诚信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高校引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以创造力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根据学科专业、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将创造性思维、原创精神、创造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既掌握旅游专业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高级技能人才。 创意人才作为文创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创旅游产业的生产者、策划者、营销者和管理者。 因此,文创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会创意、会策划、会营销、会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2、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改革课程教学。 高校要根据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需求,以知识、素质、能力、实践为核心,构建旅游知识学习、文化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意旅游实践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满足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培育需要。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旅游专业知识外,还应考虑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社会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基础。 在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通过开设旅游文化相关课程,可以达到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引进国际先进文化的目的。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举办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第二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设计竞赛和展览,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创意旅游实践板块,除了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意实验中心,促进学生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积累创作经验,打造全日制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根据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水平,形成一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同时,鼓励、支持、选派骨干教师到旅游景区、旅行社、高星级酒店实习、考察、培训,积累创作经验。 此外,还可以聘请和吸纳旅游行业、文化创意企业的策划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技术骨干等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专题讲座,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意发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信息的优势,促使高校形成全日制与兼职学生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参与文化创意旅游企业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创意基地,在学生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引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 。 其他高校可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本校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建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基地,整合相关学科的研发力量、协同创新,提升创意创新研发能力。 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合理布局和科研开发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参与旅游企业的创意实践,通过挂职、担任顾问、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等方式,直接为创意人才提供支持。
5、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文化创意精神。 文化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往往与其所蕴含的历史事件、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密切相关。 因此,文创旅游人才除了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对我国和当地的历史、民俗、社会、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高校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地方文化中心和辐射源,从而推动区域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思维活跃、熟悉本土文化和国际先进文化的群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创造精神。
6.加强协同创新,寻求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给予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建立文创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紧缺人才的政策和经费投入。 同时,引导培训基地与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及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诚信度。高校与旅游企业合作各方合作机制。 。 此外,鼓励高校教师和个体学生团队创办文化创意旅游企业,并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完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