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202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修复我们的星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 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收复国土重在“得法”

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经实施一个多月了。 黄河保护法正在加快立法进程。 长江、黄河保护立法将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范。

同时,我国已完成或加速进行的立法修改包括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荒漠化防治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矿产、草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国土空间开发等土地修复、保护、空间规划等领域重要法律均围绕生态修复理念,为土地修复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撑。

作为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改革任务,国家出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区制度、总体规划等方面的规定。规划实施三道控制线,严格围垦和天然林管控。 对于湿地保护修复,以及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落实,“修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今年是《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的第一年。 作为国家层面首个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行了系统规划,重点布局青藏地区重大工程高原生态屏障区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三区四带”即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部防沙带、南部丘陵山地带、滨海带。

真金白银,“还山还水”

8779亿元! 这是近五年中央财政用于生态保护修复转移支付资金的累计金额。 还青山还青,还清水清,国家付出的是真金白银。

国家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相继启动,国家“两化”试点已达25个。 “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领域; 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蓝色”工程。 “海湾”整治行动,打响渤海综合治理,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支持环京津冀、汾渭平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 该地区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进行环境修复和治理; 进一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荒漠化防治,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快国有林区和林场改革,落实天然林经营管理。 森林保护全覆盖政策; 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和管理,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还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如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首期募集资金8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00亿元,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防治、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与利用等。

国家还规范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券等方式,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加大投资。 自然资源部出台关于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通过一定期限产权授予等政策,鼓励社会主体投资矿山生态修复。

宁静、和谐、美好、回归自然

回归森林、回归草地、回归滋润、回归湖泊、回归海滩、回归大海,只要人类给万物休养的时间,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令人惊叹。

人类活动必须划定界限:“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使用控制,用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建设三个控制线。耕地和城市发展边界随着经济的调整而变化。 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恢复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系统保护陆地和海洋重要自然生态系统; 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极其重要和极其脆弱地区以及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冰川和永久积雪、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红线内。

一切都要有计划、有保护,严格使用控制,防止人类活动过度干扰。 特别是要加强执法和监督。 只要人类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一个不断更新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