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而此前业界人士多次指出,我国近80%的污泥没有得到有效处置。
而记者从上海市水务局了解到,至2014年底上海市已建成污泥处理设施19个,其中永久性污泥处理设施有白龙港污泥厌氧消化、白龙港污泥干化、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等8座处理设施;2014年这些污水处理厂每天平均产生的污泥为808吨/日(干泥),全年约30万吨。
此前,上海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产出的污泥以及部分河道疏浚淤泥可以通过制砖企业消纳,进行综合利用。而目前上海市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上海现有95%的制砖企业已关闭。
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泥消纳的需求如何平衡?污泥制建材的方法是否可持续?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制砖企业能否一关了之?
专家建议,不宜一刀切,要引导具备条件的规模企业转型升级为环保型制砖企业
采访中,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陈清告诉记者,在上海市进行的“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中,污染重、能耗高、占地多的落后产业被列入淘汰范围,市郊各区县把低产出、低税收的砖瓦厂列为关停对象,绝大多数制砖企业难以幸免。
据统计,2010年上海市郊有100多家砖瓦企业,经过5年的调整,已减少到2015年底的12家。其中浦东新区、青浦区、嘉定区、奉贤区、宝山区砖瓦企业已消失殆尽,松江区尚存两家,崇明县有3家,金山区还有6家。而根据金山区的产业调整规划,2016年内将再关闭5家仅保留1家。这样至2016年底,上海市制砖企业就只剩下5家。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上海市制砖企业不再使用黏土,而是利用坑泥、淤泥等作为制砖的原料;如果把制砖企业全部关闭或仅保留数家,恐难应对上海每年产生的大量污泥和淤泥。
此外,如果上海不再生产砖瓦,建筑市场所需砖产品只能从外省市购进,成本上升并增加了运输压力,同时易产生破损,一旦处理不当,又会产生垃圾。
业内人士表示,客观地讲,上海市场对新型墙体材料有较大的需求。建筑商要求本地化就近供应砖产品,做到“随叫随送随到”。上海市建公司建材采购部门相关人士也认为,上海地区不能没有制砖企业。
为此,陈清表示,目前能形成共识的是,绝不允许制砖行业触碰“高压线”,毁田用土造砖。近年来,上海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将“占用耕田、使用煤炭窑炉的砖瓦厂”列入限制类、淘汰类目录。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研判,积极引导,不宜“一关了事”。稳妥的方法是对传统类砖瓦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引导具备条件的规模企业实施改造,转型升级为消化淤泥污泥的环保型制砖企业,让“夕阳产业”变身为“朝阳产业”。
对此,上海已出台“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类制砖厂”的政策。2014年6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指出:限制砖瓦生产线(资源综合利用除外)。这表明上海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前提下,鼓励使用污泥淤泥制砖。
环保转型升级带来新出路
制砖业必须走资源综合利用新路,生产合乎相关标准的建材
日前,记者与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负责人与专家一同前往上海鑫晶山建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晶山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这家企业运用“淤泥烧结多孔砖”技术,已经成为了消纳污泥的样板企业,
一进公司,公司董事长陈文光就带着大家径直来到一台正在运作的污泥低温余热干化设备前,记者并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听不到任何噪声,也没有可见的烟气排放。
据陈文光介绍,污泥低温脱水技术可将干泥含水率降低至10%以下,可直接作为低热值燃料使用。砖坯微孔成型技术则是运用干粉添加剂,大幅提高砖坯早期抗裂性和后期强度,改进物料预处理并控制含水率,保证混合均匀度达95%,从而克服低黏结性,增强塑性,保证成型砖坯外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