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拥有世界近一半的石油储量,长期主导世界石油市场。 这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10年来,该地区在能源发展、合作、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战略突破,全球能源中心地位更加稳固,国际能源合作更加多元化,能源市场韧性更强。
中东地区历来是全球能源开发与合作的中心地带,也是大国竞争的焦点。 截至2021年底,中东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1132亿吨和75.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8.3%和40.3%; 2021年,中东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3.16亿美元。 吨和7149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1.2%和17.7%。 中东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近年来年均石油出口量保持在10亿吨左右。 同时,中东也是全球能源合作的高地。 几乎所有国际石油巨头、国际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都参与中东油气资源的投资、运营、贸易和工程服务。
近10年来,中东国家更加注重自身经济发展,从冲突走向合作; 区域能源发展与合作回稳向好的十年,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近十年来,美国等域外主要国家逐步退出中东,干预力度持续下降。
过去10年,中东在能源开发、合作和治理方面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战略突破。
战略突破1 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着
东地中海发现丰富天然气资源
近10年来,东地中海和南美圭亚那海分别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天然气和石油发现和开发奇迹。 其中,东地中海地区以大型天然气发现为主。 预计到2030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如果这一目标实现,该地区将成为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最大、最近的地区。
2010年以来,以意大利埃尼、BP等为代表的国际石油公司相继在地中海东部海域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油气藏。 根据IHSMarkit数据,东地中海地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原油可采储量为17亿桶。 其中黎凡特盆地和尼罗河三角洲盆地是该地区资源最丰富的盆地和主要天然气产区。
受益于东地中海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发现的国家包括以色列、埃及、塞浦路斯、希腊和黎巴嫩。 与此同时,土耳其和叙利亚也加入了对该地区天然气和未来管道方向的争夺。 东地中海天然气的发现成为近10年来中东能源发展的最大亮点。
战略突破2 国际油气合作成效显着
国际能源合作助力伊拉克经济快速增长
谈起中东国家近10年来的发展建设,就不得不提到伊拉克油气合作的显著成果。
历史上,伊拉克石油生产的高峰出现在1979年,日产石油水平为349万桶/日(年产量1.75亿吨)。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其石油日产量水平下降至134万桶/日(年产量约6500万吨)。 2008年,伊拉克市场重新对外开放。 此后三年,伊拉克成为全球石油合作与竞争的“奥林匹克竞技场”。 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希望在伊拉克一展身手,参与和见证伊拉克的战后重建。 2019年,伊拉克石油产量达到峰值480万桶/日。 今年,伊拉克石油出口水平达到400万桶/日,伊拉克也重返中东和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
如果按照每百万吨产能投资5亿美元计算,伊拉克近10年共吸收石油开发建设投资约875亿美元,这在伊拉克石油开发史上也是罕见的。中东地区。
近年来,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 伊拉克的战后重建离不开石油的生产和出口。 可以说,伊拉克在外国石油公司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经济复苏增长,这本身就是国际能源合作和国家发展的奇迹。
战略突破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OPEC+”有助于平衡石油市场供需
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催生了新的国际石油合作机制——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国家(即OPEC+),通过联合减产协议控制全球石油产量“泛滥”,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 面对石油市场的“寒冬”,沙特和俄罗斯一拍即合。 2016年10月中国G20杭州峰会期间,两国元首就联合减产达成共识,并于2016年12月10日在维也纳首次达成联合减产协议和“维也纳联盟”出生。
特别是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2022年2月俄乌冲突之前,这一机制在应对重大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因COVID-19疫情陷入“急性冲击”,国际油价一度跌至负油价。 2020年4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联盟(OPEC+)达成为期两年的减产协议。 第一阶段减产高达970万桶/日,约占全球日供应量的10%。 这是该机制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减产协议。 随后,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国也加入减产行动。 全球减产总量一度超过200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供应量的20%,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减产规模的四倍多。 近两年来,OPEC+表现出了成立以来罕见的强劲减产执行力,有效提升了中东产油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战略突破4 中国-中东合作成果丰硕
中东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高地
伊拉克战后重建和石油市场重新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的实施,为中国能源企业深度开拓中东能源市场创造了巨大机遇。 中国与中东国家油气合作的丰硕成果也成为近10年来该地区能源合作和多元化的亮点。
其中,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联合进军中东市场的故事最为精彩。 中石油率先在叙利亚、阿曼开放。 此后的2008年,抓住伊拉克战后对外开放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先后与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共同投资开发多个大型油田项目。 中石油也成为伊拉克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此外,中石油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突破阿联酋石油市场,成功获得部分股权并参与两个年产4000万大型油田合资开发项目的项目运营吨。
中国石化在沙特下游炼油化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沙特延布年产2000万吨炼油厂顺利建成投产。 是我国最大的海外合资炼油项目。
中海油获得伊拉克南部油田项目群的经营权。 今年10月底,该油田群产量达到30万桶/日的峰值水平。 通过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努力,中东国家现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合作的高地,占据了“我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的一半”。
战略突破五:国际市场话语权再次增强
中东国家战略自主权在大国博弈下增强。
中东产油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有目共睹。 这主要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AOPEC)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发起的石油禁运。 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武器”因沙特而出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沙特阿拉伯继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再加上其在OPEC中的核心地位,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仅次于美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湾战争爆发和诸多地缘政治事件,OPEC石油市场份额受到挤压,中东能源地位下降; 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美国页岩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美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中东在全球油气市场的份额和话语权有所下降。
不过,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更加关注沙特等中东主要油气生产国。 中东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议价能力和战略自主权显着增强。 这将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电力动态产生深远影响。 典型表现之一是阿拉伯国家将战略从过去十年的“向东看”调整为现在的“向东看”。
战略突破六: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增强
借助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获得新能源话语权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应运而生。 该机构是一个国际能源组织,与国际能源署(IEA)携手合作。 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2009年6月29日,筹备委员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会议,决定将组织总部设在首都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作为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主要平台和政策、技术、资源和金融知识库,IRENA 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全球新能源治理机构总部设在传统能源主导的国家,意义深远。 一方面,阿联酋阿布扎比及其毗邻的金融贸易中心迪拜是中东乃至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城市。 其区位可为全球新能源治理提供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作为长期依赖传统能源的国家,阿联酋如果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成功实现碳中和峰值,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东方案”,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思路。油气生产国实现低碳发展。
事实上,许多中东国家已经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产油国重申对全球气候议程的承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作为第一个宣布净零目标的海湾国家,阿联酋已计划投资数千亿美元,为人类的未来建设“智慧”和“零碳”城市。 (陆汝泉能源战略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