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湿地的环境特征,分析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提出了湿地旅游开发的原则,构建了湿地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关键词:湿地保护; 旅游; 可持续发展
CLC 分类号:f592.3 文档识别码:a
1 湿地环境特征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表面有暂时或永久的浅水。 区内植被多为水生植物,主要有浅水湖泊、沼泽、湿草地、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等。 以及内陆低地等类型[1]。 众所周知,湿地是地球的肾脏。 围湖造田或者填水造地的行为对湿地保护影响很大,土地保护意义重大。 湿地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正确开展生态旅游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湿地环境特征
由于湿地是水与陆地的交汇处,非常适合动物栖息和植物生长。 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珍稀濒危物种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2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2]
2.1 游览价值
湿地一望无际的水面、水陆自然风光、种类繁多的生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水禽,对游客极具吸引力。 可以说是集休闲、观光、水上游乐等休闲活动于一体。 集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2 科学研究的价值
湿地是非常独特的景观,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家或学者进行调查和研究。
2.3环境教育功能
湿地从维护生态协调、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角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意义。 在湿地开展旅游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欣赏、探索、了解自然,还可以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以湿地环境为活教材,传播环保知识。
3 湿地旅游开发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般来说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必须严格落实科学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将旅游开发与旅游结合起来,共同为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做出贡献。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统一组织制定和实施科学旅游发展规划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在科学的旅游规划下进行,因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开发时必须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敏感性、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必须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做好发展目标、方向、发展规模规划,避免盲目开发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资源。
3.3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努力打造优质生态旅游目的地
湿地旅游开发是湿地发展和经济效益实现的必然趋势。 但盲目落后的开发不仅会破坏湿地资源的完整性,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湿地开发要加大科技投入,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才能打造优质、优秀的湿地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湿地旅游形象。
3.4 突出重点,分散实施
湿地旅游开发要突出重点、分散实施,不分轻重缓急盲目开发,会导致湿地开发水平低下,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 这些浪费仍然很小。 不合理的开发会对湿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使最终开发的湿地旅游与预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显着差异。 。
4 湿地和谐发展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4.1 湿地保护区合理区划
湿地保护区应严格按照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域应当禁止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和单位进入。 核心区可以划出一部分缓冲区,缓冲区可以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活动。 缓冲区为实验区,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旅游等活动。
4.2 采取具体措施保护湿地
尽可能搬迁生活在湿地的居民,并对搬迁居民给予一定补贴; 对无法搬迁的居民,要帮助和引导低碳生活方式,尽量使用天然气、沼气等环保燃料,科学处理生活垃圾。 有效处理,尽量减少对湿地的水污染。 进入湿地的运输燃料也应改为天然气,以减少汽油或柴油的使用。
4.3 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突出湿地自然风光,倡导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生态平衡和当地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展特色旅游。
4.4 建立外部车辆换乘区域
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会产生相应的废气,对湿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因此,应在进入湿地保护区的必经之路上设立外来车辆转运区。 换乘区域应多使用电动汽车,可减少燃油对湿地核心区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着眼长远。 湿地不是独立的区域。 他们与周边地区有很多联系。 围绕湿地和湿地的城市环境和文化要互补。 加大湿地开发力度,改善湿地文化。 同时,要做好深度文化内容建设、文化表演建设、民俗风情建设等方面的旅游创新建设。 这些将使湿地保护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5 结论
湿地可以说是地球的肾脏。 保护湿地对我国非常重要,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湿地科普教育,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本文探讨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湿地保护和开发的有益探索。
参考
[1]刘青松. 论湿地与湿地保护[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