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PM2.5浓度近十年下降60以上三地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成效突出

京津冀命运共同体。 昨天,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新闻发布会举行。 近年来,在三地共同努力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均首次进入“30+”阶段。 与2013年相比,三地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60%以上,重度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优质天数明显增加。

京津冀三地联手治理空气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大气污染防治按下了“加速键”。 十年来,三地分类整顿“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三地城乡近1580万户家庭改用散煤清洁能源。 其中,北京市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天津市基本完成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基本淘汰容量35以下燃煤锅炉蒸汽吨。 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三地将连续第六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共同提高重污染应急处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年来,区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北京山区2.1万户煤改电,核心区72台燃油锅炉基本清理; 天津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除,改造或关停41台35吨及以上燃煤锅炉。 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已完成10.98万户清洁取暖改造。 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效应在该地区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进入“30+”阶段。 三地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0%以上。 冬奥会期间,“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光”,帮助北京实现了所有场馆绿色电力的全覆盖。 “冬奥蓝”赢得了国际国内社会的一致好评。

进入“十四五”时期,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共同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协调小组,并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 大气治理方面,北京将积极推动五大污染防治行动向绿色低碳领域拓展,天津将推动实施“871”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北省将着力推动11个设区城市退出国家重点城市。 空气质量排名倒数前十。

在流域联治方面,京津冀共同守护一湾水清、恒清。 北京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明显增加。 今年前11个月,密云水库(北京)、玉桥水库(天津)、潘家口水库(河北)、大黑亭水库(河北)水质稳定,满足水源地水质要求。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 北京密云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江湖优秀案例、天津海河河北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江湖提名案例、北戴河段河北秦皇岛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 京津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22年,三地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从小生物看大生态,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年间,北京鸟类数量增加了80多种。 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北京雨燕”,已从过去不足3000只恢复到近万只; 天津观测记录鸟类452种,每年有超过100万只候鸟迁徙经过境内,其中包括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河北白洋淀野生鸟类数量增至248种,极度濒危的蓝头潜鸭已“安家”于此。

区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先行先试。 京津冀地区是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点地区之一。 “十三五”期间,三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削减率分别达到26%、23%、25%,超过国家目标。 任务目标。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扩张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