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危机下的能源和粮食安全全球治理与中国的韧性上

能源治理最大的挑战_能源治理最核心的问题_能源治理

【编者注】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冲击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 全球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受到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系统性危机的综合影响。 能源、粮食和地缘政治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也面临着完善能源和粮食治理的双循环任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近日推出研究报告《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复杂挑战叠加下的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韧性建设》,探讨如何增强中国自身能源和粮食安全韧性在推动全球能源和粮食治理体系去地缘政治化的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推进能源气候粮食安全体系治理,防止相关危机的发生损害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和粮食系统。 本报()有权发表报告全文。

概括

能源治理最大的挑战_能源治理最核心的问题_能源治理

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加上COVID-19大流行和气候灾难,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视觉中国 资料图

能源和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关切。 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灾难加剧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严重损害了全球治理体系,阻碍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众多受影响的领域中,能源和食品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 中国是全球能源体系和粮食体系的受益者,也是全球能源治理和粮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国际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的变化牵动着国内市场的敏感神经,使我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面临负面后果。 外部性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能源和食品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乌克兰局势升级、极端气候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治理赤字加剧,南北发展鸿沟扩大。 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无视全球治理的客观需要,基于意识形态打造排他性小圈子,围绕粮食发动舆论战,实施“道义制裁”,加剧对华地缘政治竞争。 对此,中国不仅要增强自身能源和粮食体系的韧性,还要推动全球能源和粮食治理体系去地缘政治化,以实际行动打破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污名化。 同时,还要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推进能源-气候-粮食安全体系治理,防止相关危机的发生对能源和粮食系统造成损害。

介绍

气候危机背景下,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持续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 2022年以来,COVID-19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多个联合国系统的报告指出,全球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变化、COVID-19疫情和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的系统性危机的叠加影响,能源、粮食和地缘政治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仅带来全球粮食减产、能源需求锐减等影响,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能源和发展困难。 能源和粮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一,尤其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计民生。 一方面,全球原油价格飙升,自2022年4月底以来持续徘徊在每桶120美元高位,令全球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市场前景恶化。 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恶化,联合国《全球粮食危机报告》预测,2022年将有约2亿人面临粮食危机,其中300万人将因粮食极度短缺而面临死亡威胁。 。 [1]

由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地域属性,加之国内外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能源和粮食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全球能源体系和粮食体系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对国家产生影响。 能源、粮食供需结构进而导致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价格大幅波动。 近期,以七国集团(G7)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推动能源和粮食治理的俱乐部化和地缘政治化,推动能源供应去俄罗斯化和能源领域清洁能源供应链扁平化,并通过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竞争制定能源基础设施标准的权利; 凸显俄罗斯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威胁论,打造以G7为核心的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框架。

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议程重新地缘政治化,影响了全球能源和粮食供应链的相互依存,将阻碍贸易和投资,进一步碎片化全球化,不仅可能导致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铁幕”的形成。供应链分散。 ,也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基本需求,严重阻碍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指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临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应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和能源危机,实现世界经济复苏。 随着COVID-19疫情蔓延、极端气候加剧、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升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中国也面临着改善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双循环任务。粮食治理。 全球能源和粮食领域高质量伙伴关系建设也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基础。 如何认识中国能源粮食安全的外部脆弱性,如何在增强中国能源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同时,积极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如何引领全球能源粮食协同治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研究命题。

系统性危机下的能源和粮食安全

2022年以来,气候变化、COVID-19疫情、俄乌冲突等复杂系统性危机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叠加影响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受到影响的众多领域中,能源和粮食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突出表现在全球能源和粮食供应链受阻、能源和粮食系统脆弱性加剧、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等多方面。战略资源价格上涨,造成严重损害。 世界经济严重损害全球治理体系,阻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引发一些脆弱国家的人道主义危机。

气候、疫情、俄乌冲突等复杂挑战下的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长期变量。 粮食安全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领域。 这主要是因为粮食生产所需的水、耕地、土壤、光照等“物质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要素,使得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成为相互依存的系统。 生态环境的任何负面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粮食系统,加大粮食供应的负面影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发布的气候科学评估报告指出,除非未来几十年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减少,否则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将达到1.5%本世纪。 将超过2℃,达到国际商定的温升危险值。 [2]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前提。 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业基础设施受损,导致数百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 [3]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加剧,极端天气和气候引发的危机的综合影响将继续削弱粮食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

在能源领域,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极端天气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自然灾害的增多也给能源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 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重大共识,但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也加剧了全球能源和粮食系统的脆弱性。 各国排放目标和行业法规的收紧,使得传统化石燃料的供给侧受到的约束远大于需求侧。 各大金融机构将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导致转型化石能源产业面临投资不足、削弱能源供应体系的问题。 抵御短期冲击的能力。 此外,生物燃料、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无序发展可能会排挤农业生产资源,对粮食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COVID-19 疫情及其延续是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的中期变量。 2019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全球能源和粮食生产供应体系受到劳动力短缺、国际供应链中断、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供给能力不足,推动国际粮食、能源价格进入上涨趋势。 在经历了2020年因经济衰退导致能源需求大幅下降后,2021年各国经济从抑制状态大幅反弹,导致全球能源消费需求激增。 加之一系列极端气候和灾害的叠加影响,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涨。 其崛起一度引发多国能源供应危机,成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挑战。 为应对全球能源需求激增导致的能源价格飙升,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增加煤炭产量、增加煤炭发电量的做法,导致2021年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增加6%,达到363亿吨。 煤炭碳排放量达到153亿吨,创历史新高,对全球净零排放之路提出新挑战。 [4]

与此同时,COVID-19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 大量低收入群体失去了生计。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因医疗防疫能力不足、公共债务高企、创汇能力丧失,陷入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动荡。 这从西亚、非洲等地区国家的发展情况就可以看出。 在粮价上涨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疲软无疑将进一步恶化弱势群体的粮食获取条件。 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全球约31亿人无法负担健康膳食,比2019年增加1.12亿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和妇女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 [5] 2021年,全球31.9%的女性处于中度或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而男性比例为27.6%,差距超过4个百分点,较2020年增加1个百分点。 [6]

俄罗斯-乌克兰冲突是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系统的直接变量。 在全球能源和粮食体系本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情况下,俄乌冲突的爆发和持续升级进一步引发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可能对世界能源和粮食供应体系产生长期影响。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和食品供应市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国,也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国。 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和化肥主要出口国; 乌克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国。 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被誉为“世界粮仓”。 俄乌冲突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以及俄罗斯与欧洲围绕能源贸易的制裁和反制措施,导致世界能源、食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飙升。

能源方面,俄乌冲突爆发后,2022年3月8日WTI和布伦特油价分别飙升至123.7美元/桶和127.98美元/桶。5月和6月布伦特油价持续在120美元左右。 盘旋在高处。 国际天然气价格也受到影响。 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在3月份上涨至227欧元/兆瓦时后一度下跌。 然而,自6月中旬俄罗斯“北溪1号”天然气输送中断后,欧洲天然气价格再次开始飙升,并于8月26日达到339欧元/兆瓦时的历史新高。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也导致同为能源进口国的亚洲天然气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此外,美国针对俄罗斯可能规避制裁的行为采取多项措施,导致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能源经贸合作面临二级制裁和长臂管辖的压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国际能源一体化的力量。系统。

食品方面,2022年8月,FAO食品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38.0。 虽然比7月下降1.9%,但仍比去年同期高7.9%。 其中,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4%,主要受小麦价格带动((下跌5.1%)[7]虽然全球粮食价格有所下降,但乌克兰危机对粮食系统的影响并未显现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持续升级将继续扩大粮食不安全群体的数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将使全球面临饥饿的人数增加76-1310万,亚太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近东和北非增幅最大。[8]此外,由于粮食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粮食短缺将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2010年底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与地区粮食危机密切相关,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对抗加剧可能成为地区动荡的导火索,导致地区国家陷入困境。形成“粮食供应短缺-民众抗议-国家发展无序-农业生产受损-粮食安全恶化”的恶性循环。

气候、疫情、俄乌冲突三重危机下的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

如上所述,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作为一场长期、中期和眼前的复杂系统危机,受到气候、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深受国际能源和粮食体系的影响。 尽管中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自身能源、粮食自给能力建设,努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但由于国内需求量大,这种依赖很难完全摆脱,中国能源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

能源方面,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造成影响。 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逐年增加,但仍不足以应对能源需求的激增。 煤炭在中国能源安全中仍发挥着支撑作用。 2021年中国煤炭价格将继续上涨,9月份将突破1000元/吨,10月份将上涨至2000元/吨以上。 [9]煤炭价格远远超出电力公司的承受能力,导致煤电行业陷入全面亏损、电力供应严重不足。 部分地区被迫采取有序供电措施,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直到11月才逐渐缓解。 [10]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下,增加煤电产量成为填补短期能源缺口的必然途径。 火电装机容量、工程投资等均呈现增长趋势。 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连续三年下降后明显回升。 4448 小时。 [11]2022年后,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能源进口呈现“量减价增”的状态。 1-5月,我国原油进口量21671.4万吨,同比下降1.7%; 进口金额9671.8亿元,同比增长53.0%; 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9.3%,进口额增长54.5%; 煤炭和褐煤进口量同比下降13.6%,进口额增长77.5%。 [12]随着主要城市疫情缓解以及全国气温升高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回升,我国可能再次面临夏季用电高峰期能源供应不足的风险。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压力。 从粮食生产来看,气候变化将导致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上涨,大部分粮食净进口增加,降低我国粮食自给率。 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0.1℃,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将减少约2.6%。 [13]2022年6月以来,华北等地持续高温,影响夏玉米、大豆及时播种和出苗生长。 南方多地出现多轮强降雨,不利于水稻、玉米、棉花、露地蔬菜和经济林果生长推迟,早稻生长进程受到影响。延迟。 [14]受COVID-19疫情和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的影响,化肥价格也不断上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尿素和复合肥平均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2%和43.64%,特别是钾肥最为明显。 4月上旬,进口氯化钾销售价格和国产氯化钾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2.72%和65.40%,对粮食产量和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COVID-19疫情持续蔓延以及俄乌冲突爆发,全球食品供应链受阻,影响了中国海外进口。 例如,作为乌克兰玉米的主要进口国,2022年1月至5月中国玉米进口量为1139万吨,同比下降2.9%,中国自乌克兰进口482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4.99%。去年同期为万吨。 [15]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玉米价格从1月份的每斤1.4元上涨至5月份的1.47元; 国内小麦价格从1月份的每斤1.54元上涨至5月份的1.74元。 [16]

此外,美国和西方基于战略竞争考量打造排他性小圈子,利用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冲突加大对华舆论压力。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试图对中俄进行战略捆绑,要求中国承担阻止俄罗斯采取行动的责任,炒作俄罗斯利用中国绕开国际制裁等话题,制造给中国正常的能源、粮食国际合作带来压力。 美国和西方利用人道主义危机发动了一场粮食舆论战。 他们不仅将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全部归咎于俄罗斯,还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将中国海外采购粮食与全球粮食危机挂钩,强行提升中国的国际责任。 美欧无视自身与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单方面炒作停止煤炭行业投资问题,并试图建立气候俱乐部来施压中国进一步加强气候行动。 这些行为不仅给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带来额外压力,而且无视当前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的根源,对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造成进一步损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晁庆晨,理学博士;于洪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卢春辉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彦良、上海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张帅、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廖耀明中心(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段举奇)

笔记:

[1] 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 2022》,2022 年 5 月 4 日,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 2021:物理科学基础》,在线出版,2021 年,第 5 页。

[3] IPCC:“2022年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4] IEA:“全球能源评论:2021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022 年 3 月,

[5]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编:《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调整粮食和农业政策以提高健康饮食的可负担性》,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2022 年,第 14 页。 21.

[6] 同上,第 16 页。

[7] 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商品价格在八月份连续第五个月下跌”,detail/world-food-commodity-prices-dip-for-first-month-in-a-row-in-august/en 。

[8] 粮农组织,“乌克兰和俄罗斯联邦对全球农业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与当前冲突相关的风险”,

[9]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年煤炭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3月。

[1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能源转型中电力燃料供需格局研究》,2021年12月27日。

[11]国家能源局发布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12]国家能源局:《前5个月我国能源产品进口减少、价格上涨》,2022年6月24日。

[13]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国际委员会,《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系统——实现中国粮食和气候安全目标》,2021年,第1页。 7.

[14]《北方高温!》 南方大雨来袭! 会对《三个夏天》的制作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新闻网,2022年6月25日,2022/06-25/9788381.shtml。

[15]《5月中国自乌克兰玉米进口持续下降》,新浪财经,2022年6月21日,money/future/agri/2022-06-21/doc-imizmscu7923162.shtml。

[16]《农产品供需形势月度分析》,农业农村部网站,2333617547859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