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 短期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等; 常常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1943年至1954年孟加拉国发生的特大暴雨灾害,造成20世纪最大规模的饥荒,造成3至400万人死亡。 1968年至1973年非洲的干旱对非洲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造成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70%至90%的牲畜损失,仅埃塞俄比亚沃洛省就有20万人饿死。 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 虽然它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但却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相对缓慢,也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本质变化,彻底改变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公元前3000年至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子从黄河流域到东部沿海广泛分布; 安阳殷墟发现水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 甲骨文中狩猎时获得的图像,表明殷墟化石象是土著。 河南原名禹州,象征人牵象。 商周时期,李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 《诗经》云:“作汤,唯有咸梅”。 可见,李子在当时与盐一样重要,是烹饪时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诗经》云:“南方何月,地带有梅”。 终南山位于西安市南部,自宋代以来就没有梅花了。 陕西、山西等地的人们只好用醋代替梅子。
秦汉时期气候相对温暖。 《史记》记载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橘在江陵,桑在齐鲁,竹在渭川,漆在辰夏”。 可见,当时亚热带植物的边界比现在更靠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布局。 例如,先秦、西汉之前,我国丝绸纺织业的布局是北丝南麻。 丝绸纺织业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河北平原中部。 当时最大的丝纺工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四川中心也在河北、河南、山东; 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主要生产亚麻织物; 西汉时期,四川仅以生产麻织物而闻名。 虽然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急剧衰退,而南方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丝织业发达,但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期。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隋唐时期虽然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但平均气温仍然比现代温暖。 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布局的变化发生在宋代。 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不利于北方蚕的生产和繁殖。 另外,由于唐末五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有所增长,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 北宋时期,镇江、三台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南宋时期,南京、常州、镇江、苏州等地都拥有巨大的丝织生产能力。 丝织业重心南移,恰逢我国气候由暖转冷的时期。 这段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气候变化也对农业产生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都说,当时齐、鲁(河北、山东地区)的农业种植可以持续一年。 两个稀有。 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只用了两年三熟。 唐代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更长。 《满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有两熟,九月为稻,四月为麦或大麦。 在现代,由于生长季节缩短,必须种植豌豆和豆类,而不是小麦和大麦。
这段历史经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可以考虑将双季稻扩大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如果气候变冷,就必须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现在流行的热门话题是:“到21世纪,地球将变得更加温暖”。 面对这种可能的现实,我们将采取什么战略对策?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 全球变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所认识。 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气候变暖的明显性已逐渐将各种危害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气候变化不再只是一个主题问题,而日益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变为多样性,从已知变为未知。 它所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最重要的是它造成的灾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让人捉摸不透。 同时,它是全球性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且普遍被视为上升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显着上升。 1981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个世纪前上升了0.48℃。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大趋势基本一致。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近百年来,从1908年到2007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1.1℃。 自1986年以来已出现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开始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我国沿海海面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会改变各地温度场,影响大气运行,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所有这些都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并将造成许多至今仍在发生的后果。未知。 显着影响。
2. 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为因素
人口快速增长因素:近年来人口快速增长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年仅其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量,其结果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增加。 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 ]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明确指出,自上世纪末以来,地球表面温度开始上升。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当前,海平面变化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下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上升50厘米。 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破坏、污染等不良后果。 此外,陆上活动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废物和固体废物不断排入海洋,海水重大漏油事件,人类活动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时有发生。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造成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减少。
2、自然因素
世界正处于地球周的温暖期。 周期性轨道变化。 地球的周期轨道从椭圆变为圆形轨道,越来越接近太阳。 据某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温度经历了高温和低温的交替,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3. 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近百年来海平面上升了14.4厘米,我国上升了11.5厘米。 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的热膨胀。 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会导致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改变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群的竞争力。 自然动植物,特别是植物群落,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并做出适应性转变而遭受不幸。 过去的气候变化,例如冰河时代,已经消灭了许多物种。 未来的气候将导致某些地区的一些物种消失,而另一些物种则受益于变暖。 它们的栖息地可能会增加,它们的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会增加。 例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南岭等狭小的地区。 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灭绝。4. 防止温室效应的对策
1.全面禁用氯氟烃。 事实上,世界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在本案中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森林保护对策。 () 当今依赖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被人类持续而迅速地破坏。 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尽快制止这种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改善汽车油耗。 日本车在这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大大改善了过去的油耗。 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由于石油储量丰富,在节油设计方面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仍然维持着油耗过高的情况。 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燃油设计的改进上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项努力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
4、提高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效率。 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到处都使用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在房屋和办公室的供暖和制冷设备中。 因此,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仍有大幅改进的空间。
五、化石燃料的生产和消费按比例征税。 这样,可以鼓励制造商和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保持警惕,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其税收收入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开发。
6、汽车、摩托车尾气限制。 由于汽车和摩托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因此需要减少其排放。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达到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可以起到抑制臭氧、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的作用。
7.鼓励使用太阳能。 比如推动所谓的“阳光工程”。 这方面的努力可以相对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对减少温室效应产生直接影响。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清洁能源。 即利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作为燃料,替代现有的石油等高污染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