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巨大贡献全球热点

能源治理_能源治理与法律前景_能源治理与法律

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图为发布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这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第二次在国家层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 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国家战略、历史性变化,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始终是气候治理“攻坚战”的积极参与者。 在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中国通过自身实践和自我压力,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有效方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稳定。 致远。

中国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所有人的健康。 “生命、价值、尊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同促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白色第一部分论文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带来了新趋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气候行动高层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引领了诸多创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推动环境保护。 在多边主义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中国社会的共识。 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能源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白皮书指出,在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着下降。

白皮书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五个新理念: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减少污染与减少碳排放协同影响,对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独特贡献。 中国智慧。 其中,大力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展现了中国对自身、对世界负责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放弃污染减排协同,采取西方国家先控制污染、再减少排放的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告诉记者。

中国以行动推动气候变化实践

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出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约58%。 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尽管如此,中国仍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和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陈曦告诉记者,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负责任、务实的减排目标。 中国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时间表并致力于实施。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推动者,中国大力开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并向其他国家推广。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发表文章称,过去15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减少对重工业大规模、债务驱动投资的依赖,转向使用清洁能源。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生产国,但它仍然致力于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当前,中国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变得更加环保,并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还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 中国坚持长期战略、动员大规模投资的优势将有效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进程。

李强指出,中国气候治理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五个方面的重点投入:一是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 二是降低碳排放强度,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率。 三是提高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四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投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功能。

文莱资深媒体人、时事观察员贝仁龙认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行胜于言。 中国始终言行一致,全力落实减排承诺,遏制“高消费”。 能源”和“高排放”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承诺构建合作共赢的治理体系

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援引一组数字:从发达国家到实现碳中和,欧盟需要71年,美国需要43年,日本需要37年,而中国给自己设定的时间只有30年。 其中,欧盟、美国、日本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1.2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削减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努力,充分体现中国在负责任大国方面的进步,承担碳排放责任。

与中国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相比,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却是“纸上谈兵”。 在不久前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尽快落实带头大幅减排目标,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中国主要国家把强制减排作为接受强制减排的前提,导致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展缓慢。”李强说。

日本《外交家》杂志援引绿色和平组织东亚气候与能源政策高级顾问李硕的分析称,在美国几乎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却宣布海外煤炭停运并接受基加利修正案,推进碳中和。 由于美国长期患有“承诺过多、兑现不足”综合症,而中国愿意在气候议程上取得进展,20年后,这种差异将决定两国谁能在气候行动上取得进一步进展。

陈曦指出,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GOP26应该不负众望,成为凝聚人类气候变化共识并有效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分水岭。 这就需要发达国家首先展现出零碳排放的承诺,带动更广泛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行动。

“中美都是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应该共同努力,为世界树立榜样。虽然中国历史累计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但目前中国人均排放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中美减排合作走在世界前列,需要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谋求基本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实际,作出最符合的安排符合世界整体利益。” 陈曦说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积极参与是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继续捍卫各国权益。”发展中国家,继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共识,以“共同交付、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