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点击添加 ICS No. CCS 点击添加 CCS No. 11 北京地方标准 DB11/T XXXX—XXXX 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 水生态修复导则(征求意见稿) 提交反馈时,请附上您已知的相关信息专利与支持文件一起附上。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 XXXX—XXXX监测与评价3 6.1 总则3 6.2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3 6.3 水质调查与评价4 6.4 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4 6.5 生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 6.6 总体评价4 7 保护与恢复技术要求5 7.1 总则5 7.2 基准的确定5 7.3水生态保护5 7.4 水生态修复6 8 生态运行维护技术要求7 8.1 通则7 8.2 水力控制7 8.3 水质维护7IDB11/T XXXX—XXXX 8.4 生物控制7 8.5 人类活动控制8 8.6 应急控制8IIDB11/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起草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IIIDB11/T XXXX—XXXX 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修复的基本规定、技术流程、监测评价、保护修复、生态运行等。河湖水系维度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生态空间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阶段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正文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而构成本文件的必要条款。 其中,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与日期相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121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流域综合规划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Aquatic ecosystem 水生生态系统 Aquatic ecosystem 特定水域(淡水、海水、广域水域)内的生物要素(即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要素(即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意义上,也包括相邻的陆地区域)。 其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
3.2 水生态空间 Water ecological space 影响特定水域(淡水、海水,广义上也包括邻近陆地区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空间,一般包括水域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河流、湖泊和水库。 1DB11/T XXXX—XXXX 3.3 水生态修复采取生态修复措施,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更自然的状态,提高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4 Damaged rivers and lakes 受损水域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受损,或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河流、湖泊。 3.5 微修小修是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轻微受损或缺失的低人为干预的改善措施。 3.6 生态系统重建 生态系统重建改善现有生态系统的状况,使其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3.7 基准标准是对生态系统中生境、水质、生物、岸线质量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限度。 3.8 生态运维 ecologica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在河湖水系运维过程中,采取环保、节能、有利于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的措施和手段,以维护或提高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不断产生生态服务价值。
4 基本规定 4.1 应遵循系统设计原则,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考虑水文条件、物理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促进水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和系统还原。 4.2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流域水生态状况、水质要求、主体功能定位、生态定位等,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生态保护需要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流域,合理提出保护修复目标。 类别政策。 4.3 应遵循低干扰原则,尽量减少生态恢复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保持水生态系统的亚稳态。 2DB11/T XXXX—XXXX 4.4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江河湖泊水库生态运维,促进形成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5 技术工作流程 5.1 宜按图1 流程进行河湖水系水生态修复。 5.2 保护或修复措施的选择应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和基准值确定。 5.3 生态运维应在保护或恢复措施的基础上进行。 图1 水生态修复工作流程图 6 监测评价技术要求 6.1 总则 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水文水资源、水质、水生生物、栖息地、结构功能等,筛选监测评价指标,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评价。
6.1.2 监测评价应根据管理、治理和治理的不同阶段和需要,分为日常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前期论证评价、施工过程监测评价、生态效益和影响后评价等。恢复活动。 评价指标选取见附录A。 3DB11/T XXXX—XXXX 6.2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6.2.1 常规调查重点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河道进行跟踪跟踪调查了解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地下水资源状况、主要控制断面水文水文特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等,并分析评价现状。 6.2.2规划设计前期重点分析论证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生态流量保护程度、规划设计实施前后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目标,支撑规划设计。 水资源调度与分配优化调整。 6.2.3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扰动强度和水资源分布情况,分区分级制定跟踪评价方案,动态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并结合水文特点节律和水文条件要求的生物节律反馈和调整施工组织实施方案和过程等。 6.2.4 生态效益及影响后评价宜在项目建成后一年内根据对生态基流、地下水等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生态补水、闸坝调度、水力控制等方案进行反馈调整。 6.3 水质调查与评价 6.3.1 常规调查重点关注地表水、地下水全氮、全磷等常规理化指标,分析评价不同区域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分析饮用水安全问题 城市人口集中地区,重点关注污染源和泥沙情况。 在与地下水水力学密切相关的地区,应调查地下水位水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生态敏感区要关注对生态环境敏感的水质变化。 区域影响。
6.3.2规划设计前期,重点开展项目区污染源溯源分析,明确污染的分布、来源、类型等,结合水环境改善目标,对水质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6.3.3 施工过程中的重点调查与评价 项目区实施过程中水质变化情况。 地下水补给工程还应调查和评估地下水水质的变化。 水质恶化时应采取调整施工工艺和材料等措施,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水质恶化。 对水环境的影响。 6.3.4 生态效益及影响后评价宜在项目建成后第一年至第三年每年进行一次水质跟踪调查和评价,之后每5年进行一次水质评价。年,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运维措施。 6.4 生物状况调查与评价 6.4.1 常规调查包括物种、分布、密度、生物量等,对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对于有外来物种分布的区域,还应分析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影响分析评价,对于重点保护物种的区域,还应分析重点保护物种的变化情况。 6.4.2规划设计前期需要对项目区内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调查评价,重点调查评价珍稀、濒危、特有的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实施对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等。 6.4.3 施工过程中,重点调查评估施工实施过程中项目区生物物种和结构变化,重点研究分布和构成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变化情况,评估建设影响。 从而对施工程序和工艺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4DB11/T XXXX—XXXX 6.4.4 项目建成后第一年至第三年每年进行生态效益和影响后评价,生物跟踪调查评价每两年进行一次。年。 运行维护措施。 6.5 生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5.1 例行调查包括三向连通性、地形复杂性、生境丰富度、水文特征等,明确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境的分布、范围和保护要求。 重点调查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现状和变化。 6.5.2 在规划设计初期,宜对项目区生境分布、保护现状、工程建设扰动及扰动影响进行调查评价。 6.5.3 施工过程中,对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和栖息地扰动进行重点调查和评价。 6.5.4 生态效益及影响后期评价宜在项目建成后第一年进行生境评价,以后每5年进行一次生境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运维措施。 6.6 总体评价 6.6.1 例行调查后,需依赖调查数据。 可参照DB11/T 1722、SL/T793、DB11/T1173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调查对象区水生态功能定位、城乡开发区功能定位、水生生物等。 确定影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的主要胁迫因素。
6.6.2 规划设计应以前期调查数据为依托,宜按HJ 121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结合项目选址、水生态系统功能定位等,分析演变趋势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水生态环境问题、流域开发与治理。 明确规划与保护的关系,规划实施的水量、水质、栖息地、生物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以及受规划实施影响显着的生态要素。 6.6.3 施工过程中可利用HJ 19对比分析规划设计阶段的影响预测与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差异,分析实施过程中水生态系统的不利因素, 并提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 6.6.4 生态效益及影响后评价 宜在项目建成后连续3年进行监测评价,然后每5年对重点区域进行一次评价,分析结构演变项目实施前后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情况。 7 保护与修复技术要求 7.1 总则 7.1.1 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前,应明确水生态系统基准值,对符合基准要求的河湖水系进行保护,损坏的对不符合基准要求的河流、湖泊,要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7.1.2 对于受损河湖,从维护河湖生态完整性的角度,根据河湖现状与基准线的差距,优先考虑局部生态修复、轻度扰动和其他微修复措施。 重点改造湖泊水系。 7.1.3围绕水生态空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质保护与改善、河湖地貌、生物多样性等开展河湖保护与修复。
7.2 基准线的确定 7.2.1 根据北运河、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济运河不同流域的特点,兼顾河流的主要功能和生态功能 5DB11/T XXXX— XXXX湖,水生态系统按划分基准确定。 7.2.2 基线的确定可采用生态系统历史数据、控制区数据、标准规范或规划要求的数据、专项研究四种方法确定。 规划要求用作基准。 当标准规范或规划发布时间早于历史数据时,应以要求更高、更严格的为准。 在缺乏历史数据和标准规范时,可采用控制区数据作为基准。 当上述三种数据均缺失时,应进行专项研究,确定基准。 具体方法如下: a) 历史数据法。 结合目标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现状,选取目标区域以往开展的常规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历史数据作为基准。 对于收集的历史数据,应注明数据来源和时间,并对所用数据进行筛选和筛选。 历史数据对目标区域具有较好的时空代表性,历史数据的采样、检验等数据采集方法与当前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样本数量(点数或采样次数)应与当前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不小于5。对历史数据的变异性进行统计描述,识别数据中的极值或异常值并分析原因,决定是否剔除极值或异常值。
综合分析后,根据专业知识和评价指标的显着性,选取已有的历史资料之一作为基准。 b) 控制数据方法。 应选择与目标区域功能区位、现状相同或相近的一个或多个区域作为控制区。 控制区数据应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其数据采集方法应与目标具有可比性,并符合评价方案的质量保证规定。 c) 标准规划方法。 无法利用历史数据或对比数据确定基准时,可参照适用的国家或地方评价标准及相关规划确定基准; 当标准和方案同时存在且要求不一致时,以最新的标准或方案为准。 d) 专项研究。 当历史数据法、比较数据法、标准规划法均失效时,应根据相关要求开展专项研究,推导出生态环境基准。 7.3 水生态保护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的具体要求如下: a) 根据不同线路、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空间、活动和行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要求,明确禁止、限制、鼓励,加强管控; b) 对于水生态空间充足但仍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高大作物、耕地、房屋等的河湖水系,应结合后续规划、土地现状等。 ,分批分阶段逐步拆除和退出,确保水生态空间不受非法侵占; 水系治理规划、国土空间管控规划,调整土地利用和土地属性,逐步保障水生态空间,确保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空间和功能稳定。
7.3.2 水量保障具体要求如下: 6DB11/T XXXX—XXXXa) 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合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功能需求和季节性河流特点北京地区,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分阶段b)优先保障水源地、重点水生生物保护目标区、重要生态功能区; c) 应优先充分利用中水、雨水和洪水保障用水安全; d) 中水、雨水和洪水仍无法保证,同时,具备外调水和补水条件的地区,可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采用外调水的方式保证水量。外调水用于补水。 7.3.3 水质监理应结合水质监测资料,对有恶化趋势的河(湖、库)断面,及时排查排污口、垃圾、上游水体等不利因素,分析污染源,制定出水标准。质量改进计划。 河流湖泊地貌保护应当保护自然形态、生境和生物多样性较为完整的河流湖泊,减少干扰。 7.3.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有重要保护物种和特有水生生物的河湖水系,应根据水文、水质、基质、植被等生存和繁殖所需的生境条件,规划设计相关保护措施。这样的物种。 7.4 水生态修复 7.4.1 水质改善的具体要求如下:净化能力提升应根据污染源类型、因地制宜选择。 改善水环境质量; b) 对常年不达标的水体,在溯源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截污、内源污染控制、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等技术采取措施,采取综合措施。 水质好转。
7.4.2 河湖生境恢复的具体要求如下: a) 对局部连通性受阻、不符合基准要求的河湖水系,既有建筑应在基础上丧失功能满足河湖水系基本水资源调控和防洪保障。 对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闸坝,要组织分类整治或采取措施逐步退出; b) 对于破坏了当地生境且不符合基准要求的河湖水系,应结合底栖动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等,通过生态工程,对现有生境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创造多样化海滩、岛屿、池塘等生态空间,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 c) 对渠道整体硬化、人工对非特殊功能的河流、湖泊等采取削弯、矫直等方式退化生态系统的,在分析河床演化历史和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生态河湖连通,恢复蜿蜒河道平面形态、滨江带、滨湖带。 在保护、恢复断面形态多样性、生态护岸、地貌单元生态重建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逐步分批进行生态改造升级。 7.4.3 生物多样性改善具体要求如下: 7DB11/T XXXX—XXXXa) 当区域内生物结构的功能完整性受到破坏,不符合基准要求时,根据水域生境条件,生态承载力、放流对象的生存能力、食物 如果流域内某一特定物种种群数量极少,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极少,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不复存在,则应进行重建通过生物栖息地或替代栖息地措施重建特定物种的栖息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定物种的增殖放流,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 生态运维技术要求 8.1 总则 8.1.1 生态运维应考虑水文状况、生物生长节律、现状自然地理条件等。 8.1.2 针对不同类型河流的特点,围绕水力控制、水质维护、生物控制、人类活动控制、应急控制等方面制定运维方案,促进形成稳定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 8.1.3 应定期评价运维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运维措施。 8.2 液压控制 8.2.1 液压控制应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进行。 8.2.2 水生植物的水位应根据种植期、发芽期、生长期、腐烂期等不同物候期的适宜水深条件进行调节,同时适度调整。结合水体的透明度。 8.2.3 对重点鱼类进行增殖放流或保护的河湖水系,应结合目标鱼类不同阶段的需水量,进行水深、流量等水力调节。 8.2.4 在鸟类迁徙集中地区,鸟类迁徙季节宜采用低水位运行; 在鸟类繁殖季节应减少水位变化。 8.3 水质维护 8.3.1 水质维护主要包括水面清洁、排污口管理、补水水源管理、生态疏浚、增氧增氧等。 8.3.2 打捞垃圾、破烂水草等漂浮物在水域,确保水面清洁。 8.3.3 加强排污口管理,以定点监测为主,定期检查为辅,对新建、改建、扩建和发现异常的排污口进行处理,确保无污水直排。
8.3.4 湖泊、水库、平原河道应结合底泥污染排放风险制定清淤方案。 8.3.5 宜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曝气、河流生物接触氧化等方法改善平原缓流水体水质。 8.4 生物管控 8.4.1 生物管控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管控、水生动物管控、海岸带植被管控等,需综合考虑时空生态位特征,合理控制生物的分布范围、密度和结构组成。 8.4.2 管控过程中需监测生物种群、生物量等结构变化,分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整控制措施 8DB11/T XXXX—XXXX适当的时候。 8.4.3 草食性鱼类的破坏控制在水生植物种植初期,捕捞控制控制在生长期。 应使用清洁能源、环保船舶进行采伐,避免连根拔起,减少泥沙扰动。 8.4.4 应根据水生植物优势种的生长繁殖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采伐频次、采伐时间和重点采伐节点。 在水生动物繁殖高峰期和越冬期,要减少捕捞频次,减少捕捞范围和深度,科学设置水生植物保护区。 8.4.5 可通过适度捕捞和设置休渔期等方式,适当调节水生动物生物种群结构。 8.4.6 春季水生动物繁殖高峰期与蚊虫流行期重叠。 Spraying mosquito repellents on water bodies should be avoided, and biological or physical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ontrol mosquitoes. 8.4.7 Most of the vegetation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uses organic fertilizers, and the method of throwing fertilizers is limited.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dopts biological or physical method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water bodies. 8.4.8 It is not suitable to pull out weeds in the coastal zone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ose that really need to be weeded can be properly mowed, and stubble should be left when mowing. 8.4.9 Refer to GB/T 31755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litter and aquatic plant clippings. 8.5 Man-made activities control 8.5.1 For hydrophilic spaces that interfere greatly with humans, it is advisable to combine the living habits and reproduction cycl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nd reduce the impact of human interference in hydrophilic spaces by means of flow limitation and natural conservation. 8.5.2 For aquatic life protection areas, first-level protection areas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nd ecological wilderness areas, it is advisable to adopt closed protection methods to avoid interference from human activities. 8.6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8.6.1 Analyze the ecological risks that may exist under special conditions such as flood seasons, extreme temperatures, drought periods,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 and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plan. 8.6.2 For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drainage,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 etc., they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a timely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emergency plan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pollution. 8.6.3 For issues such as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nd species habit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a timely manner, and measures such a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adopted to control the alien invasion. 9DB11/T XXXX—XXXX Appendix A (Informative)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ex Table A.1 gives the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ble A.1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ex index category monitoring element evaluation index routine investigation pre-demonstration process follow-up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rate optional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ecological flow guarantee optional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required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coefficient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water river length/water surface area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lake (reservoir) update cycle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flow process (or inflow into the lake) ) variation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degree flow process maintenance time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ther optional indicators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control section water quality compliance rate optional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centralized drink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water source is optional, the optional is optional, the standard rate is optional, the water function zone is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Catchment Water Qualit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Water Quality Level Required Required Required Required Required Requir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lux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ther Optional Indicators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number of fish species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aquatic organisms 10DB11/T XXXX—XXXX indicator category monitoring elemen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routine survey pre-demonstration process after tracking evaluation status key protected aquatic organisms optional required required required Macrobenthos Diversity Required Required Optional Required Macroaquatic Plant Coverage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Phytoplankton Density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ther Optional Indicators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Selected Table A.1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Continued) Index Category Monitoring Elemen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Routine Survey Preliminary Demonstration Process Tracking and Assessment of Aquatic Habitat Mandatory Mandatory Mandatory Mandatory Natural Shoreline Ratio Mandatory Mandatory Mandatory optional optional connectivity status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required optional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quality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habitat condition natural riverbed ratio required optional optional optional river (lake, reservoir) coastal zone vegetation coverage Must -choose must be selected Must -choose river (lake, library) shore stability must be optional must be optional. Other optional indicators.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iver and lake health assessment [2] DB11/T 172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ater ecological health assessment [3] DB11/T1173 Guidelines for hydrological and landform assessment of mountainous rivers [4] GB/T 31755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sposal and utilization of green waste [5] ] SL/T 800—2020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iver and Lake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6] HJ 19-2022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Impact”. [7] Kristen Hychka, Barriers,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Urban Ecosystem Restor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Restoration Managers in Rhode Island, USA2016.08. [8] Dong Zheren.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March 2019. [9] Michael Begon, Colin R .Townsend, John L.Harper. “Ecology-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Fourth Edi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ugust 2016. 12 DB11/T XXXX—XXXX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