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一周年

全球原油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战略资源重要性不变

——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

■本报记者 李利民

去年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给全球油气市场带来深刻变化。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解读了由此带来的全球原油供应格局和原油贸易状况的变化。

全球原油供应格局变化

在王震看来,俄罗斯原油供应的变化短期内将取决于西方制裁的实施以及印度等新买家的接受。 中长期来看,将受到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强度和关键技术封锁程度的影响。 从数据来看,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原油产量先降后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俄罗斯石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48%,其原因正是由于俄罗斯原油大幅贴水所致。

王震告诉记者,随着美欧跨大西洋能源联盟日益紧密,美国、巴西、挪威等国将成为全球原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OPEC成员国将成为市场的主要监管者,未来供应计划将围绕维护产油国利益制定。 以美国、巴西、挪威、加拿大和圭亚那为首,预计2023年全球石油产量将同比增长1%。

原油贸易航线重新洗牌

原油供应格局的变化将带来全球原油贸易路线的“洗牌”。 王震表示,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 但随着欧美制裁持续加大,俄罗斯对欧洲的原油出口总量大幅下降,美国、中东、非洲对欧洲的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

王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直接导致部分原油贸易“舍近求远”,原油运力需求不合理增加。 “加上疫情等因素,2022年全球油轮总运营能力增速将低于近三年平均水平,油轮新订单量也处于21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运力供需失衡导致油轮运价大幅上涨,同时俄罗斯航运原油限价政策实施相关制裁以来,俄罗斯出口油轮运力严重不足,企业承运市场上的俄罗斯原油已经不再参与俄罗斯原油的海上运输,虽然俄罗斯宣布了包括建立自己的航运保险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海运原油贸易格局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相比之下,陆地管道运输技术更加成熟可靠,未来将为保障各国原油进口安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油战略资源重要性不变

针对当前市场变化,王震认为,原油作为战略资源,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安全成为各国的头等大事。如果缺乏必要的持续投资来维持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就会出现石油供应严重短缺的情况,威胁到石油供应。”从近期各公司发布的报告来看,为了应对资本市场的预期,国际石油公司转型将更加务实,重点平衡传统油气业务和低碳业务及其上游业务。业务分配将更加精准。”

对于我国来说,王震表示,要立足资源禀赋保障能源安全。 “煤炭是能源安全的基础保障,是‘先建后毁’的重要基础。石油、天然气仍将是转型时代的主要能源,部分领域难以被可再生能源替代。”为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增储上产行动,让国内油气发挥“压舱石”作用,保障国内稳定供应。同时,虽然风、光等资源分布相对均匀,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和关键矿产资源可能成为能源安全的风险暴露。为此,建议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确保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最后,能源安全离不开国际合作,要不断优化进口来源和方式。 ,帮助国内石油企业高质量开拓海外油气业务,提升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全球能源产业发展,提升全球能源治理能力。”

能源安全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

——访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王能全

■本报记者 王琳

“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引发了全球能源市场自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动荡。我们希望全球能源市场尽快恢复稳定。” 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能泉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能源用作制裁和反制裁的手段

对于剧烈动荡的全球能源市场,王能权认为,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是:一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均升至阶段性或历史高位;二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引发全球性制裁。三是美国、欧盟等能源消费国、进口国和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国都将能源作为制裁或反制裁的领域和手段。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石油武器’以来,能源武器再次成为21世纪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政策选择和重要手段。”

当前的贸易格局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王能泉指出,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是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格局。

“俄罗斯一直是欧洲能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赋予了国际油气市场鲜明的区域特色。 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与欧盟之间围绕油气管道问题的争端屡见不鲜。 ”

他强调:“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建立的欧洲能源市场遭到破坏。” 这导致俄罗斯在欧洲的油气市场份额被美国、非洲和澳大利亚填补,其中美国所占份额最大。 虽然目前俄罗斯能源产品被欧美国家特别是欧盟“驱逐”,但如果单考虑市场因素,这是不经济的,而且这种变化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王能泉认为,如果这场地缘政治冲突不能尽快结束,如果世界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不能恢复信任,能源市场贸易格局的变化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能源安全形势日趋复杂

王能泉指出,当前,能源安全已成为消费国、进口国、生产国、出口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能源消费、进口一方,还是能源生产、出口一方,都以能源为武器,应对对方制裁或反制裁。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凸显确保能源稳定的重要性和安全供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坦言。

不过,在王能全看来,尽管受到全球能源市场震荡、能源价格高企影响,但我国油气市场依然平衡有序运行,油气供应稳定,油气行业发展良好。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稳步发展。 “俄乌冲突一年之久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气进口来源要多元化、多元化,决不能成为依赖任何国家进口; 二是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分析全球能源形势变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必要时通过立法等手段,确保国内能源供应和市场稳定。将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

西方能源制裁对俄罗斯影响有限

全球原油供需或仍维持紧平衡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对俄罗斯实施石油禁运。 随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价格限制,导致俄罗斯原油贸易暂时中断。 影响。

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西方国家最初预计俄罗斯可能会大规模削减石油产量,这可能会导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严重短缺。 他们多次呼吁“OPEC+”迅速增产,以实现西方跨国公司控制油价的目标。 但现实中,“OPEC+”并没有听从西方国家的意愿,采取了不增产的态度来保证产油国的自身利益。 这也阻碍了欧美大型跨国能源公司按照政府意愿控制油价。

不仅如此,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也不甘示弱,采取了多重反制措施。 比如,停止向不友好国家出口石油、采取低价折扣向不对其实施制裁的国家出口石油、进行石油贸易等。 就拿非美元、非欧元结算等来说,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俄罗斯石油出口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目标市场从西方转向了东方。 目前,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石油量已经很少,而向亚洲出口的石油量正在逐渐增加。

从全球石油贸易趋势来看,由于俄罗斯对亚洲石油出口增加,亚洲国家减少了从中东进口石油规模; 与此同时,中东产油国增加对欧洲的石油出口; 此外,一些从亚洲进口的石油在从俄罗斯进口后,贸易商也可能会采取一定的修改,将其转售给欧洲。

俄乌冲突的爆发实际上并未对俄罗斯原油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产生重大影响。 相反,它推高了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的能源成本。

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原油市场或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从长远来看,原油需求可能会逐渐被可再生能源取代。

一方面,短期内,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也将在全球经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长期来看,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推动下,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需求可能会逐渐被低碳能源替代。 以欧洲为例。 通过这一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欧洲基本达成共识,必须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目前,虽然欧洲能源危机尚未得到解决,但整体能源表现好于预期。 从长远来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欧洲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逐步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李利民采访整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

能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过去一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局势只是影响全球能源供需变化的众多因素之一。 从全球来看,油气供需的基本平衡实际上没有改变。

但从日常交易过程来看,2022年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料价格出现了短暂的起伏,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进口能源国家和企业的能力和潜力。适应变化。

在本轮油气贸易机制变革的背景下,美国和欧洲国家着力提升自主供应能力,包括追求对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产品链和产业链的控制。 。 上述国家为改善能源独立供应而采取的措施与全球化进程中的能源转型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不影响消费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逻辑仍然是:不对满足经济社会能源需求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提高整体能源行业的自主可控性链来决定碳减排。 进步。

同时,化石能源仍将是各国维持能源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这是由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决定的。 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时,观察化石能源在一国能源体系中的权重,不应局限于统计数据意义上的比重,单纯根据供给来调整政策。 正确的做法是从政策、金融、技术等角度推动化石能源生产、运输、加工、消费全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以牺牲当地能源和非能源行业节能降耗进度来应对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一味追求本地供应,低估低效率、低价能源消费在公共卫生、低碳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环境生态等领域带来的负外部性,最终损害的将是我们自己的整体经济以及经济将受到负面影响。 全球经济贸易互动中的社会发展与国家竞争力。 一方面,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仍将是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政策模式; 另一方面,对碳中和目标的追求不能被稀释,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能源效率和低碳水平。 (李利民采访整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益军:

传统能源贸易格局被打破

供应链重组速度快于预期

俄乌冲突改变了全球能源贸易格局。 传统格局被打破,供应链重组速度明显快于预期。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市场变化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是扰乱了历史的供求关系和传统的贸易格局。 这场地缘政治危机推动了历史供需关系发生质变,决定了全球经济、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的前景。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能源需求仍有良好增长空间,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加快了供应链重组步伐。 过去一年,供应链重组速度快于预期,主要体现在供需和价格走势上。 总体来看,能源价格下降速度快于供需调整速度。

在能源贸易方面,俄乌冲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然气市场。 欧洲放弃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后果是增加昂贵的海运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 不难看出,美国正在利用能源作为束缚欧洲的“把柄”。

对于欧洲来说,有必要对绿色转型有新的认识。 目前,欧洲新能源发展普遍规模小、分散,对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太明显。

保障能源安全,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能源安全方面,要立足自身,适当增加能源进口,促进贸易关系,实现能源多元化。

从长远看,中俄能源合作应适度审慎开展。 我们仍要做好应对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准备,保持更多更宽的渠道,坚定走多元化道路。 改变。 事实上,我国在不断加快新能源转型的同时,也在努力加强国内勘探开发,以强化自身能源安全。 (王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