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治理和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

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5月17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外公布了第五批典型案例。以“政绩观扭曲”来定性地方存在的问题,这在此前并不多见。

通报称,云南省玉溪市监督指导不力,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不到位,通海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优化、污染治理方面不担当不作为,政绩观扭曲,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干扰水质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杞麓湖,在第四批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滇池也因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被“点名批评”。

高原湖泊治理,是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2018年,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云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针对九大高原湖泊环境问题统筹安排了专项督察。

专项督察指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环湖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其中阳宗海、洱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因各种问题在督察反馈意见中出现。

此次督察,涉及云南的5个典型案例有两个“剑指”高原湖泊,也反映出云南省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还任重道远。

“存在问题和困难较多,任务艰巨繁重。”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于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其提供给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情况介绍中,也提到了相关问题。

这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湖泊周边地区人口负荷大。资料显示,九大高原湖泊面积1042平方公里,占云南全省国土总面积的0.26%,流域面积811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05%,但流域内人口超过70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7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1/4以上,是云南省的粮食主产区,城市化、工业化聚集区。流域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仍保持增长势头,给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而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多为农业密集区,化肥、农药施用率高,农业面源污染重。此次被通报的杞麓湖也很有代表性:杞麓湖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占到入湖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其中采取农田水肥生产方式的蔬菜种植是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因素。而其他湖泊也面临同样问题,比如抚仙湖周边5.8万亩水田常年种植大水大肥蔬菜,复种指数达300%;星云湖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7.8万亩;阳宗海流域内耕地面积达3.6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等。

在截污治污方面,农村“两污”问题依然突出,流域内农村污水治理没有实现全覆盖,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已建设施正常运行率不足50%,其他小湖泊流域环境基础设施更加薄弱,雨污合流问题仍然突出。

除此之外,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紧张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除泸沽湖外,云南省八大高原湖泊流域普遍为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超国际公认的40%的生态警戒上线,湖泊水位不同程度下降。

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客观来说,确实伴随着发展而产生,人口疏解、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的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

问题的根本,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思想上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没有做到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其最直接的结果和体现,就是行动上在打折扣、搞变通,甚至动“歪心思”,把“劲儿”使在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上面。

除了有威慑力,典型案例的意义是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报的是个别问题,警醒的却是全省。“病灶”已经找到,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否“照方抓药”,做到去“顽疾”,见“疗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