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矿山固废,变废为宝,从而彻底解决尾矿库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风险问题? 专家指出,传统的矿山固废管理思路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及时转变管理思路。 4月26日至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改草案。 有专家建议,将充填采矿法的要求纳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为地下采空区采矿固废回填提供法律支持。
3月28日,黑龙江省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4号溢流井倾斜,造成尾矿砂泄漏,严重影响下游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给松花江下游水质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威胁。 环境应急处置成功后,4月11日凌晨3点监测数据显示,尾矿库泄漏特征污染物钼得到有效控制,呼兰河钼浓度全线达标。
这是最新一起引发环境安全风险的尾矿库事故突发事件。 此前,我国8000多个各类尾矿库曾发生过水污染或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 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迫切需要改变矿山固废污染治理的整体方式。
传统治理理念亟待转变
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6》显示,采矿业工业废气排放量0.84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排放总量的1.23%; 采矿业废水排放量22.5亿吨,占我国排放总量的12%; 采矿业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4亿吨,占我国排放总量的45%。 如果算上煤矸石,采矿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80%以上。
除了尾矿库事故外,占地较大的矿山固废堆放场以及煤矸石堆、矸石堆等造成滑坡、塌方的风险也很高。 目前,我国尾矿、废石、煤矸石等矿业固体废物库存量约为146亿吨,并以每年20亿吨以上的速度增长。 直接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为1.7万至2.3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近年来,以每年34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杨超飞指出,多年来,我国处理矿山固废污染的主要方式是建设尾矿库、矸石堆以及储存采矿废物的煤矸石堆。 固体垃圾。 这种管理思路只是避免了矿业开发过程中固体废物随意排放等无组织排放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杨超飞表示,矿山固废综合利用非常有必要,很多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矿山固废的综合利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目前矿山固废综合利用主要是生产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普遍重量重,受运输半径限制,市场条件恶劣; 二是矿山固废综合利用与尾矿库建设、废石山(煤矸石)堆放有关。 与山体一样,因采矿造成的地面沉降、采空区塌陷问题仍然无法根除; 三是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比例仍然有限,无法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应对。 矿山固废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隐患等诸多挑战。
“传统的矿山固废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及时转变管理思路,要求矿山企业将尾矿、煤矸石、废石等固体废物回填到地下采空区,已成为矿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杨朝飞说道。
回填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矿山固体废弃物回填地下采空区已越来越普遍,许多地区和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
以新疆阿西金矿露天处理及全尾矿地下膏体充填项目为例,原来传统充填技术的水泥消耗为0.24吨/每立方米,而膏体充填技术则下降到0.09吨/每立方米。 ,每立方米。 节省成本40.5元。 仅水泥一项,年可节省成本1012.5万元。
湖南山星锑业有限公司采用膏体充填系统后,减少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延长了矿山使用寿命,从根本上消除了采空区安全隐患,保护了地下地表环境。 残矿回收率达到60%,可回收锑矿77.4万吨,新增产值23.22亿元。
杨超飞指出,膏体灌装技术在环保、安全、经济、高效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包括固体废物利用率高,无重金属离子泄漏,对地下水和土壤无二次污染; 充填体强度高,可将充填材料与顶部完全连通,有效控制采矿现场压力,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还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采空区塌陷; 进一步加大地表尾矿库减量,进一步减少浆液中水泥用量,降低充填成本,提高矿物回收率等。
研究表明,采用传统矿物开采方法,资源回收率一般为40%~60%,而采用膏体充填开采方法后,资源回收率可达85%~95%。 目前,我国浅层资源已濒临枯竭。 专家指出,未来矿产深度开采、智能化势在必行。 膏体充填开采极大地稳定了矿区地质条件,为深部开采提供了安全开采。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该方法唯一的缺点是膏体灌装系统建设初期投资稍高。
据介绍,我国在膏体灌装领域在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拥有10多年的研究基础,并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 国产膏体灌装设备已基本取代进口设备,部分设备性能甚至优于进口设备。 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金属矿山、煤矿、化工矿山等矿山也有很多应用案例。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金属矿山采用膏体充填开采技术,该技术和设备的市场应用成熟度较高,普遍推广已成为可能。” 杨朝飞说道。
彻底治理有待新政策出台
4月26日至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改草案。 在此,有关专家指出,摆脱尾矿库危机,转变矿山固废污染治理思路,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和监管支持。
杨超飞认为,国家必须明确充填开采的技术路线,加快矿山发展,从传统的尾矿库、废渣山堆放,转向将尾矿、煤矸石、废石等固体废物回填到地下采空区。 为此,建议生态环境部将充填采矿法纳入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和许可管理中; 应急管理部将充填采矿法纳入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
此外,还要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将矿山固废污染治理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 实施矿山固废治理工程,现有尾矿库、废渣山必须逐年回填、削减。 要优先解决震区危塘、病危废渣山和尾矿库、废渣山,加快解决急需治理的矿山行业。 环境保护的历史债务问题。 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工业废物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粉煤灰对地下采空区进行无害化回填。
杨朝飞建议全国人大将充填采矿法的要求纳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具体来说,矿山企业应将“尾矿、煤矸石、废石等采矿固体废物回填至地下采空区,回填材料应保证无害、安全,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从而为矿山开采提供坚实的回填。采矿固体废物。 为地下矿区提供法律支持。
专家建议,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把这项监管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严格监督矿山企业自觉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污染物排放,加快矿膏配制。 充填技术标准,规范矿膏充填技术的使用; 鼓励深化矿膏充填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环境、资源、安全和经济效益; 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推广使用绿色膏体充填技术的矿山给予支持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