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治理视角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浅析

【能量人正在关注,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得到深入实践。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绿色发展理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述理念在继续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也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 国迪科技立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不断探索构建“山水、森林、农田、湖泊、草原”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本文梳理了当前水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主要问题、保护修复内容、技术体系及相关建议,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空间保护和配置不平衡。 北方许多地区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1.2水利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基本保障了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 但区域性洪涝灾害依然频发,“城市看海”成为普遍现象。

1.3水环境污染严重。 《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显示,70.7%的浅层地下水监测类别为IV类,15.5%为V类,超过三分之二的地下水水质属于劣质或较差。 193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1%,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劣Ⅴ类占6.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自2015年国家颁布《水十条》全面启动河湖综合治理以来,逐步探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质量水环境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1.4水生态功能缺失。 城乡黑臭水体尚未得到根本治理。 水体自净功能较弱。 植物、动物、微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缺乏活力。 存在水生态景观和文化缺失、水生态退化和缺乏特色等问题,缺乏地方文化传承。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内容

2.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涉及的水生生态系统定义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涉及的水生态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国土空间优化完成恢复性建设和管理的自然环境水生态系统,主要是一些地表和地下具有生态功能的水体,包括自然地表水生态系统、滨水区等。波动带生态系统、地下水体生态系统、地表水体交汇流交换区域生态系统等。

2.2 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对象

水生态修复的对象主要包括:水质、水生植物、滨水植物、水生动物、区域土壤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以及配套的水资源配置管理、防洪排水建设管理等。

2.3 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内容

国家空间水生态修复针对的是国家境内与水体相关的各类生态系统。 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在尊重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基于主要生态因子修复策略的需求,水生生态三个增量水平恢复已整理出来。

水生态系统恢复: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要手段,达到恢复的主要目的,主要针对水环境结构和功能较为完整但状况较差的水生态系统。 构建生态空间水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框架,以保护为主,增加人与水环境的良性互动,并辅之以必要的工程修复措施,引导人们减轻不稳定、不安全水生态的负面干扰。维护区域水生态平衡。

水生态系统改善: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处于轻度退化状态并保留一定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仅构建合理的水生态空间格局,片面追求轻度受损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并不能真正解决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问题。 需要投入相关的水生态评估、水生态设计以及特定的水生态工程等技术手段,以及长期的维护和控制,不断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持续的水环境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

水生态系统重建:区域水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要根据原生态系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国土和空间水生态系统规划,通过中宏观规模的大型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国土生态。 空间格局骨架与功能的重构,重组各种生态关系,实现格局-过程-功能的有效重新匹配和发挥,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水环境背景。

3.国土空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

生态修复技术有哪几种_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项目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3.1 调查评价

规划前期,收集流域分布、水文、水生态、水资源、水污染、水规划等信息,验证前期数据的准确性,考察场地条件,获取现场勘察数据、照片以流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空间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规划和开发建议陆地空间的视角。

3.2 水利安全保障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调控,提高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有效雨水管控,制定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提高水利安全保障能力。 在设计洪水位以下,区域河流可顺利泄洪设计标准洪水。 按照设计标准出现强降雨时,应按照设计方案使用和管理相应设施,排出涝水。 尝试利用源头治理、调蓄设施、湿地公园等海绵流域措施,从流域角度促进洪水资源利用。

3.3 水质水量保证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水功能管理区,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排放,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改善重点地区水环境质量。河段生态保护。 满足区域生态系统正常水质要求。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流域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强流域用水总量规划和控制,保障河流最基本的生态需求协调区域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城市发展用水。

3.4 水生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

以湿地等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为重点,加强重要水源供给生态功能区保护,综合采取措施,确保现有水源涵养区规模不再萎缩并确保正常效能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 同时,在穿越城市区域的河流等区域,划定河流保护红线,借助沿线岸坡空间、滨海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拓展城市河流生态空间。 。

3.5 水生态景观改善与恢复

以流域为单元,利用线性河流连接农田、林地、湿地等空间要素,挖掘区域景观特征和文化背景,重塑水生态景观,支撑区域旅游等经济。

3.6 生物多样性保护

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从国土空间上加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保护红线,建设和保护动植物保护区,鸟类栖息地、水生植物栖息地、陆生动物栖息地、植物保护区等

3.7 水生态监测与管理

加强水生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重点监测湿地、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要素,建设流域水生态数据库,构建基于水量调度的生态效益监测评价反馈系统优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区域水生态保护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监管机构和多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提高水生态保护监管能力。

四、推进国土空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建议

4.1 建立流域生态空间格局

以全流域现状调查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大流域协调、小流域分区、差异化政策”的流域治理思路和“水资源、水安全”的水生态系统治理体系。 、水空间和水利用”。 从水源地保护和涵养区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特征和机制,系统协调区域要素,保护河流空间,恢复河流自然韧性,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终端处理” “污染物进入河流。 通过建立入河污染物与水质目标的响应关系模型,以水环境容量为约束,科学提出分区、阶段性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将治理划分为小流域单元,划分流域水环境复杂。 将问题分解为小流域单元,实现“精准治理、一河一策”。

生态修复技术有哪几种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项目

4.2 促进国土空间要素平衡协调

水生态系统连接着陆地空间的四大空间要素: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市空间、海洋空间。 水资源定量计量是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工作。 评价国家空间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发展潜力和区域经济社会支撑能力是重点任务之一。 因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国土空间要素平衡与协调的重要环节。

4.3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与水利输送过程动态匹配

在对现有水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水量和水质数学模型,动态模拟河流水质,动态模拟水资源利用分配。 同时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坚持“量质定标,与需水规模相匹配”的原则; 从国土空间管控角度看,空间用途的变化必须与水利输送的调整动态匹配。 以流域为例,分析整个流域的降雨、径流、汇流、河水。 上游负责农业取水和排水,中游负责供水和取水,下游负责工业取水、水处理、排放和回用。 随着国土空间的动态调整,水生态评价与优化也将动态跟进。

4.4 引导群众参与

生态文明事关全社会公共利益。 借助多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可以着眼长远,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管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提高土地空间承载能力。

5. 结论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生态状况评价和问题识别的基础上,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出发,制定水生态保护修复框架体系,从功能区、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构建和建立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格局,为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支撑。 同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管理制度、技术体系和工作制度体系,将水生态系统保护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 各方面的生态修复将促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科学与技术将结合相关生态修复专题和规划,不断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水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和理论体系,不断积累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