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最普遍的福祉。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都处于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优先理念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发展。 许多地方不仅环境重新变得美丽,而且青山绿水找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催生了新产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各地涌现的一系列优秀范例也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让我们来看看。

在深圳这个中国人口密度最高、深圳湾中心的繁华城市,红树林已成为海洋与城市、鸟类与人类之间的天然纽带。 这里每100公顷红树林每年从大气中吸收近4000吨二氧化碳,同时极大缓解了深圳的城市热岛效应。 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此过冬或停留。 候鸟迁徙季节,深圳湾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也是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天堂。

2021年,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功典范,深圳红树林保护举措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官厅水库流域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云南抚仙湖流域治理等9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 这些项目分布在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涉及自然、农业、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它们都采取了基于自然、独特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岩表示:“确实,中国的很多经验案例和智慧对世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与中国相关单位一起向世界介绍。”

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借鉴和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有效途径。人类。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由世界银行于2008年首次提出,主张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人类健康。 2020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正式颁布。 提出的8大指导方针和28项指标也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罗明表示:“核心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向自然学习,最终等于恢复栖息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实践阶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涌现出一大批符合自然保护理念的实践案例。 。

贺兰山被宁夏人民尊称为“父亲山”。 然而,由于煤炭、硅石等资源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开采使贺兰山伤痕累累。 这样的场景,让一个家庭四代人都成为了护林员。 李国兵想过退出。

贺兰山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了。 2017年,宁夏正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 第一年,宁夏坚决完成了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场所的整治。 通过采取基于自然的方法恢复原生植物,干旱山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贺兰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废弃矿山再次披上绿色外衣,酿酒葡萄、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在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贺兰山,这座承载历史、书写现在的雄伟山脉,正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变迁。

2020年,《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在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 《方案》提出9大工程,其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7个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等2个单项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涵盖山、河、林、田、湖、草、海等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罗明说:“双规出台后,中央每年将支持景观、林业、农田、湖泊、草原项目10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就有规划、有标准、有支撑。”项目的推广规模、力度以及中国的领导力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重大项目落地的同时,各地的创意举措也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内涵。

在浙江省丽水市,一系列循环有机农业项目的实施,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新模式。 青田县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宋以来,青田先民在险峻的山岭中创造了神奇的稻田养鱼体系。

四月春耕时,田地里积满了水。 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稻田中。 鱼除草、除虫、松土、育稻。 水稻为鱼类提供了小气候和饲料,两者和谐共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耕作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种植的水稻面临着质优价廉的问题。

浙江青田县小舟山乡田玉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永如说:“当时大米和田玉没有市场,我们卖不出去,所以损失了很多钱。”

农民们逐渐失去了在田里种水稻、养鱼的热情。 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梯田荒废严重。 小舟山乡也成为浙江省100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

2017年,该县启动了稻鱼共生循环有机农业项目,这让刘永儒看到了希望。 在青田县政府的帮助下,青田米鱼米品牌已家喻户晓,成功进入中高端大米市场。 稻鱼共生工程实施后,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40%左右,农药使用量减少60%左右。 这不仅节省了除草成本,还增加了养鱼收入,每亩稻田节省1000元左右。

无独有偶,在丽水市缙云县,一项古老的菰米鸳鸯共生技术得以复兴。 村民每亩茭白田饲养5只小鸭作为“清洁工”。 鸭子吃蜗牛、浮萍和杂草。 粪肥是菰米最好的肥料。 菰米与鸭共生模式下,可减少化肥用量70%。 农药使用量还可增加养鸭收入每亩300-500元。 不使用农药、化肥,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丽水人民依托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体系、茭白共生体系,依托立足自然的农耕文明传统智慧,开辟了一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在山脉和山谷中。

无论是丽水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是贺兰山的生态旅游、生态种植,都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 在江西婺源,北京大学于孔健的设计团队采用基于自然的方法,创造了一种乡村振兴模式,在不破坏或消耗自然和文化资产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于孔健表示:“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这个大课题,意味着一定是经济发展新模式、乡村振兴模式。 ”

2015年,于教授第一次来到泗村考察时,只见一片荒凉,土地荒废严重,房屋破旧,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越来越淡。 但这里完整的生态资源和浓厚的农学文化,是践行自然与社会实践的最佳试验场。

于孔健说:“立足自然,一切的核心是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巡逻村,我们要实现重建,探索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居模式,和谐的风景……”

经过六年建设,集诗意生活、生态农业优化、全域旅游、学习实践、文创艺术于一体的望山生活,现已在考察村生根发芽、绽放花朵。 曾经枯萎的山村,如今成为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古树、古屋、古桥、古路、古运河都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现着它们的原始魅力。 生态设施得到改善,传统耕作方式得到恢复,地方遗产得到保存,乡村治理秩序得到重建。

通过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衍生出基于自然的经济模式,碧水青山成为宝贵的财富。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全球性命题。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古老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只有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协调和维护山、河、林、田、湖、草、冰的生命群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立足自然,因地制宜,创新生产方式,才能经济发展可持续。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了绿色背景。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