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2020-2025年,我国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迎来快速成长期呢。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委会举办的论坛上,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西北事业部总经理白保华说,未来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能源消费侧市场,可能会达到万亿元级别哦。
不只是我听说哦,白保华还说,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市场潜力将从0.5-0.6万亿元增长到0.8-1.2万亿元,而到了2035年,这个市场规模甚至可能达到1.3-1.8万亿元!这不就是“新基建”里面的新机会嘛。
在我看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空间在于改善和补充原有的供能、用能系统,也与新兴产业的崛起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伏秋认为,“新基建”将催生综合能源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以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服务需求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达到了52万个,私人充电桩则有70万个。但是有机构预测,要满足未来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到2025年,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分别达到200万个和1000万个。这也是综合能源服务新机遇之一了。
刚刚在2020年,国网公司就提出要在化工、钢铁、水泥、新基建等领域开展行业性的能源优化和综合能源服务。他们以节能降耗为切入点,积极谋求第三方能效认证资质,打通功能服务“最后一公里”,这可是非常厉害的哦!
我在听白保华的演讲时,他介绍了国网公司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战略思路。他说,行业用户特点是能源需求量大,对节能环保有高压力,同时也要求服务提供商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并且对价格敏感。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需要做好可复制的范例,并且积极维护政企关系,在帮助政府完成能源总量、强度“双控”目标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工业企业用能数据,以形成专业技术优势。
尽管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压力也很大。我听到某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总经理公开表示,在一线实施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是非常艰辛,充满挑战的。
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其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听到某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总经理说,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编制了230余份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和30余份可行性报告,成功立项了10个以上,最终签订的合同却不到5个。这让我感受到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容易。
在会议上,多位专家都表示,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得到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主任尹玉霞在演讲中分享了德国在探索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方面的经验,她表示,德国除了在政策和标准方面进行引导外,还采取了财政激励措施,以鼓励综合能源项目的落地。
尤其是在能效咨询方面,德国从国家层面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补贴。因为很多好的技术和方案最终都需要咨询服务,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比较缺乏,用户和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也经常会忽视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能源服务从业者,我对政策在综合能源项目落地方面的影响深有感触。像我所在的公司,有一些项目由于收益率无法满足投资回报目标而无法落地,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策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如果政策能够在价格和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很多项目是可以顺利推进的。
我认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应该成为行业用能的“三甲医院”。就像人吃五谷需要到医院看病一样,工业企业消费能源,出现问题也需要找能源服务的专家。这就要求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能源管理服务。
作为一名综合能源服务从业者,我深认识到公司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用能需求,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核心竞争力集用能分析、节能诊断、方案集成、运行优化和决策支持为一体。
会上,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提到了现在能源消费领域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灵活性,这也是综合能源服务可以为之提供“治疗”的方向。他认为,我们应该从电力、热力、交通和需求侧各个方面来挖掘灵活性资源。
具体来说,物理层面上,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电网储能工具需要得到发展,储热设施应得到特别鼓励;数字化层面上,需要完成用能系统的物联网建设,使各个设备及领域之间实现数据连接与互通,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我认为,实现电网、热网、交通网的融通以及打破“隔墙售电”等体制层面上的难题,将热力产销以及电动汽车V2G模式参与到市场中,是能源互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能够落地的场景空间。何继江在会上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