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六月天,行走在江西赣江东岸最大支流孤江河畔,只见岸边绿树掩映,江水碧绿澄澈,青山倒影水中,湿润的河风徐徐拂面,耳边鸟鸣声声,倍感凉爽惬意。
“这里的水好,清澈甘甜!”吉安市青原生态环境局党组、局长李丛智自豪地说,今年1月—5月,孤江江口断面水质综合指数2.8559,同比变好1.15%,全省排名第八位。
青原区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水岸共治、标本兼治、城乡同治,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涝区治理、江河治理、圩镇生活污水治理“四大工程”,全领域实施孤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方位改善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绘就一幅“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美丽生态画卷。
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条条生态沟渠、一口口生态堰塘……如今,走进孤江流域乡镇,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它们连通着遍布乡村的大小水系。
“别小看它们,作用可大呢。以前,农作物种植肥料、农药随灌排水进入溪流、汇入河湖,造成水体污染。如今,经过一条条生态沟渠、一口口生态堰塘的生物净化,大幅减少入河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改善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青原生态环境局污防股负责人刘帅介绍说。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孤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青原区统筹整合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项目资金1亿多元,深入开展孤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工建设一批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秸秆农膜污染治理工程、治理效果在线监测工程。
截至6月底,青原区累计清淤池塘4.51万立方米、沟渠2.01万延米,生态护坡9800延米,对孤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要素全链条治理。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原区孤江流域年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达20%以上,农田残膜回收率提升至80%以上,减少总氮排放量464.3千克、总磷排放量112.0千克。
“最直接成效,彻底扭转了孤江江口断面2022年一季度汛期污染源强度全国排名第49位的被动局面,实现‘差等生’逆袭为‘优等生’。”李丛智坦言。
生态疗治农村生活污水
晚风习习,劳累一天的青原区富滩镇张家渡村民三三两两聚到村生态广场,或跳舞,或健身,或闲聊,其乐融融。不远处,曾是村里的荒草地,如今嬗变为生态湿地。
“以前,村里的污水直接排入荒草地,到了热天,这里臭烘烘的,蚊虫满天飞,行人都绕道走。”村民罗传福介绍说,自从接入污水处理系统后,村里每天产生的污水,经过设备处理后变成清水,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从荒草地到休闲地,张家渡村的精彩嬗变,在青原区不是唯一。青原区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投资1.72亿元,因地制宜实施圩镇污水处理覆盖工程。
对地势平坦、人口规模较多的村庄,铺设污水收集管网,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微动力生物菌等技术,生态疗治生活污水;对人口规模较少的村庄,建设一批成本低、效果好、管理方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全区污水处理率达75%。
此外,青原区投资11781万元,实施孤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控、截、疏、排”,整治小支流、沟渠衬护15处,疏浚河道13.80公里,系统治理流域内各类污染源,使孤江江口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
污水不入河,孤江清如许。说起孤江的变化,罗传福直竖大拇指,“以前,孤江垃圾漂浮,水质不达标,而如今,水质大改善,河水更清澈。”
杜绝雨季“零存整取”现象
张家渡村是孤江流域远近闻名的一个洪涝区,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现象突出,“村内有多个臭水塘、垃圾塘。”张家渡村支书刘克昆介绍说。
为有效消除环境风险隐患,青原区筹资6926.35万元,实施张家渡洪涝区治理工程,配套建设排涝站,清淤扩建截洪沟,整治贯通排水沟,实现源头活水,有效防止汛期污水积压,杜绝断面水质超标现象。
“项目建成后,洪涝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无积水沟、无臭水塘,各条水系首尾相通、灌排畅通,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刘克昆说。
强化“治”的同时,青原区更注重“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承担农村范围内的各条道路、村内巷道、农贸市场、沟渠小塘、小溪小河等清扫保洁,实现垃圾不落地,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以上。
青原区利用“5G+”技术,搭建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G+”长效管护平台,将全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平台管护,实现统一指挥调度、长效管护管理。
“现在,群众只需将身边发现的垃圾乱弃、污水乱排等相关问题,发送至‘5G+’长效管护平台,由区域管护员、AI智能监控现场核实处理。”青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截至今年6月底,青原区“5G+”长效管护平台累计上报事件超7000件,事件完结率、好评率均达99.5%以上,管护时效较过去缩短5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