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主体通力协作,实现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平衡。形成闭环结构,培育“无废文化”,推动垃圾管理进入高效、科学、可持续的新进程,将深圳建设成为绿色、繁荣、宜居的无废城市,打造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对低碳循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国务院《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深圳列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深圳肩负着“无废城市”建设的引领示范使命。 “无废城市”建设具有空间关联效应,涉及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重要素。 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无废城市”是一种基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的城市治理理念。 通过负责任的生产、消费、回收,提高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目前,公众、企业、政府联动效应差,公众参与程度低,是“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共同瓶颈。 治理问题需要从协同治理的角度解决。 协同治理是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围绕特定治理目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垃圾管理,才能成功建设和运营“无废城市”。

协同治理要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公众主体作用

一是引导公众参与垃圾管理。 深圳每天产生生活垃圾2.85万吨,其中70%来自家庭。 它是废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公众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主体。 要减少废物的产生,公众需要承担消费者责任,绿色消费,选择环保产品,杜绝过度包装,加强生活垃圾回收和分类,鼓励物品重复利用,购买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 、培养环保的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公众对垃圾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垃圾管理的科学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落实垃圾处理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监督垃圾处理,为优化和改进垃圾处理流程提供意见和建议,提高公众和社会参与程度。 协同治理要激活市场活力,培育市场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1.倡导企业实行生产者责任制,将废物管理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过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在设计措施时考虑产品的可回收性注重安全,减少生产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鼓励发展绿色供应链,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培育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市场,形成“无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垃圾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政府的承受能力有限。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矛盾,鼓励企业参与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加工等各个环节,在垃圾基础上创造商业价值。 ,探索废物回收再利用,减少原生资源开采,依靠市场维持废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3.支持企业在废物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绿色创新行为。 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回收系统效率,提高垃圾“源头产生——中间运输——终端处置”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供可回收利用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大幅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例如,新西兰奥克兰等建设“无废城市”的成功经验,就是利用第三方治理,充分发挥专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优势,通过互动形成有效的循环体系。信息、技术、金融等因素。 通过调动市场力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协同治理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制定系统的垃圾处理政策、保证足够的硬件设施。

首先,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无废城市”法律法规,建立科学、严格、细致的垃圾管理体系。 “无废城市”建设包括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等多个过程。 它涉及个人、企业、不同部门等多个主体。 需要统筹规划、明确各方责任,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的运行机制,为无浪费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垃圾处理各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处理设备进行现代化、智能化更新。 目前,垃圾处理基本上是填埋和焚烧。 形成完整的垃圾回收处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区回收、收集运输、终端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垃圾处理设备。 提高废物利用处置基础支撑能力。 三是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完善废弃物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废弃物管理闭环体系。 废物管理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执行难度大,难以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格局。 要打破部门协作壁垒,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绿色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垃圾处理便利性,建立激励和激励机制。废物利用和处置约束机制。 例如,日本北九州市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政策,协调公民团体、民间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防治污染,打造了“生态修复”闭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

协同治理应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辅助支撑作用

一要高度重视环保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废物处理涉及多个学科。 现有垃圾处理主要是焚烧和填埋,处理技术相对落后。 迫切需要加大垃圾处理科研投入,推动垃圾处理技术更新和管理优化。 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学习国际经验。 国际上在垃圾管理、“无废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领先的城市都建立了各类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平台有助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无废经验”交流。 同时,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发挥专业研究、信息收集和科学宣传的作用,促进“无废文化”理念的传播。 例如,意大利卡潘诺里市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无废物研究中心,这是一个以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主要任务的环保组织。 科学家和公民可以参与管理和研究事务,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普及垃圾再利用的价值观、方法和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国际合作,在建设“无废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主体通力协作,实现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平衡。形成闭环结构,培育“无废文化”,推动垃圾处理迈向高效、科学、可持续的新进程,将深圳建设成为绿色、繁荣、宜居的“无废城市”,创建“无废文化”。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来源:深圳经济特区报)

相关附件

为你推荐: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