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园林之囧

10月18日,北京证监局的一封建议函,让再次登上热搜。证监局建议28家机构“从大局考虑,给予公司控股股东化解风险的时间,对东方园林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股票暂不采取强制平仓库、司法冻结等措施,避免债务风险恶化影响公司稳定经营”。官方出面建议金融机构暂不进行强制平仓,这样的做法实属罕见,也让市场人士惊讶!

何巧女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3.43亿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50.07%。截至2018年10月17日,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共质押股份11.13亿股,占其持股比例82.88%。

从2018年5月17日开始,东方园林股价开始一泻千里,到10月16日,共37个交易日,股价从5月16日的19.55元下跌到7.46元,跌幅高达61.84%。从证监局的建议函“暂不采取强制平仓”可知,质押权人按规定已经可以将何的质押股票强制平仓了。

无独有偶,上一次让东方园林火爆朋友圈的,也与债务相关。2018年5月21日,东方园林公告债券发行结果——公司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的公司债券,最终实际发行规模为0.5亿,仅为计划发行的5%,令跌眼镜,被称为史上最冷发债。

最冷发债后没几天,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自5月25日开始停牌,直到8月27日复牌,重大资产重组就是收购何巧女为实际控制人的雅安东方碧峰峡旅游有限公司的控股权。

在重大重组消息公开、半年报业绩进一步增长、高管增持等诸多利好的叠加下,东方园林的股价却继续下跌。8月27日复牌第一个交易日就收获“一字”跌停板,从停牌前的价格15.03元跌至10月16日的7.46元,31个交易日股价腰斩。从5月17日到10月16日,5个月时间市值蒸发324亿,将何巧女的质押股票置于被强制平仓的风险下,直到北京证监局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质押权人,才暂时解除了强制平仓的风险。

作为中国园林上市第一股,业绩好、增长快,究竟是什么,让其走上了业绩持续增长、股价持续下跌的囧途?

一、成功转型、业绩突飞猛进

东方园林于2009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原主营业务为传统市政园林景观业务。自2014年起,公司开始业务转型,主营业务变更为以PPP模式开展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全域旅游业务,成为国内最早进行PPP模式研究和参与PPP项目落地的民营企业之一。

回顾过往业绩,东方园林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

(注1:以上数据均取自当年年报,未考虑后续同一控制下合并而进行的追溯调整,下同;注2:除特殊说明外,本文数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比率为%。)

2014-2017年,东方园林收入、利润持续大幅增加,净利率水平也不断攀升。尤其2017年,同比2016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显著,收入增长77.7%、净利润增长83.61%,堪称优秀。

2018年上半年,东方园林也没有让人失望。在2017年业绩水平已经同比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再上了一个台阶。

虽净利率水平同比2017年上半年略有下降,但收入、净利润绝对值继续增加。盈利能力值得肯定。

二、负债与业绩齐飞,偿债能力存疑

在东方园林业绩突风猛进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其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PPP项目回款存在一定的周期,企业需大量垫资,东方园林便大量举债用于公司经营。

3年半的时间里,总负债将近翻了两番,从73亿至281亿。资产负债率也从56.22%攀升至70.21%。负债规模快速扩大。

引起负债规模迅速扩大的,是东方园林的金融负债。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各类融资工具一应俱全、规模不断扩大。

就2018年上半年末,金融负债合计高达101.05亿。其中,有73.61亿需要在未来的一年时间内偿还。明细如下:

与超过100亿金融负债并存的,是不足10亿的不受限货币资金。

2018年半年末,东方园林货币资金20.34亿元,其中11.08亿因开具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而作为保证金被冻结,剩余可随时支配的货币资金仅为9.29亿。

9.29亿可支配货币资金PK 101.05亿金融负债,形如冰山一角。东方园林的短期偿债能力存在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