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需求爆发。 但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景区认识不足,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过度追求门票经济,降低了旅游品质;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 社区参与度低,缺乏共享机制; 生态资源保护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较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控制边界。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目标。 一是到2020年,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基本建成,我国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 二是到2025年,我国以生态旅游合作区、目的地、线路、风景线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我国成为世界生态旅游强国。
那么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包括:
1.确定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资源的目标是保护整体生态价值、现有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从人类活动干扰中自我恢复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保护、保存和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 保存、保护和改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多样性; 保护自然景观质量等
其次,人力资源的目标是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资源。 具体内容包括保持与规划区整体生态价值相关、协调的传统生活方式; 保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要素;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要素。
三是发展目标是调整旅游产业发展与保护景区整体生态文化价值相协调的方式。 例如,只有能够促进发展的项目才允许在指定的未来开发区域开展,旅游接待设施只允许在指定区域布置。
2、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的目的是收集规划区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等信息和数据,为全面了解规划区的生态过程、生态潜力和约束条件提供基础。
风景名胜区生态调查可通过实地调查、历史调查、公众参与社会调查、遥感调查等调查方法完成。
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土地利用状况等。人文调查的内容包括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 社会经济因素调查分析,是确定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最近的中心城市、经济带、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距离。 这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规模具有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3、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旅游产品日益强调生态模式,包括生态主题、生态娱乐、生态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体现旅游景观生态化的项目有生态迷宫(花卉迷宫、果蔬迷宫、湿地迷宫、水迷宫、森林迷宫等)、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场、大型树屋、大地艺术、空中花园等将生态园林绿化与生态游憩相结合,用绿色植物造景,用绿色植物打造游乐项目,用绿色环境打造游憩方式。
4、生态技术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包括生态材料的使用、本地化植物配置、低能耗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和技术等,对于景区规划尤为重要。
5.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 其目的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景观类型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和环境。 适宜度等级,为风景旅游开发用地方式提供建议。
根据生态适宜性分析,对生态极其敏感、景观独特、应保持原貌、不宜人为建设干扰的区域,可设置为保护区; 在有限开发利用的指导下,设置为保护区; 也有生态敏感性较低,自然地形和植被意义不大,适合开发而成为开发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