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分析提供依据。 明确了形势和任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能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行业要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契机,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基础。
一、应对挑战,引领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乌克兰危机迟缓发酵,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给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能源消费需求量大,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 这是能源行业面临的最大的国家形势。 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能源体系,能源电力供应总体平衡,但特殊时期局部供应短缺依然存在,新增发电比例高后出现一系列问题。能源连接系统也逐渐凸显。 2020年冬季,湖南、浙江多地出现电力短缺。 2021年夏秋之交,东北地区将实施有序用电。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受极端天气影响,电力供需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多方关注。 能源行业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四革命一”新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合作共赢”,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 通过创新思维和系统性政策实施,妥善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隐患,确保能源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主动释放经济提速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各行业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共同努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提速、持续向好。 我国能源工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超过2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超过7.2亿千瓦。 此外,在建水电、储能、核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长输油气管道、特高压输电等主要能源通道,形成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网络。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是全球最重要的风力发电机和光伏组件供应商。 能源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不少能源领域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能源产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围绕“先立后破”,存量与增量相结合,努力保持能源工业增长速度。 加快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深海新能源建设,扎实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开发,率先试验氢能、储能等创新能源。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逐年关停一定规模落后煤电机组,腾笼换鸟,为新能源发展留出空间。 持续推进煤电“三化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存量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全生命周期清洁利用。
二是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集中攻克新能源、CCUS、绿氢、储能、可燃冰、热泵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推动低碳、节能、环保等领域产生引领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颠覆性原创成果,加快重大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推动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努力在能源数字经济和智慧能源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三是强化能源协调发展,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配合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城镇化等战略部署,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依托新能源项目同步发展现代农牧业基地,发展渔业太阳能和农业太阳能互补项目,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推动生物质与固体废物燃烧煤电耦合,统筹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化解矛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遭遇巨大挑战。 党中央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到能源行业,内部关键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立健全各级各领域市场协调运行、一体化发展、规范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 完善能源价格决定机制,有效发挥价格引导作用,清除能源电力行业不必要的准入壁垒。 积极引进外部投资,促进能源治理完善。 充分发挥能源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项目运营、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巩固海外传统能源基地和运输渠道,拓展新能源合作和创新能源领域空间,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建设,深度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不断增强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
2023年是疫情后国民经济快速复苏的一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任务的关键一年。 能源工业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以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为主战场,充当主力军和压舱石,提供坚强能源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向党和人民致敬。 在合格的答卷上。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