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亮相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频道”,在回答提问时,他“不出所料”提到了空气质量。
回顾近几年的两届,记者们对于“空气污染”问题的热情并未减弱。 在今年的提问中,记者首先肯定了过去的一年,很多人感觉蓝天、碧水、净土越来越多。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也在发布会上表示,近两年来,大家普遍感受到了环境治理的成效,这都是通过大气治理取得的,蓝天数量(天数)显着增加。
这一成就的取得,取决于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攻坚,取决于我们“不破楼兰,决不还来”的攻坚。
还记得2017年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最后回答的问题是关于雾霾的。 他说,“我们目前治理雾霾的重点是煤炭燃烧、尾气排放、粉尘等。但是,我今年参加两场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助于烟雾的形成。 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机制。”
他强调,“国家将为此设立专项资金,花大量资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找出造成雾霾的未知因素,使雾霾治理更有力度”。有效的。”
我们的空气“生病了”,但我们不确定“原因”是什么。 要想治病,首先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治病。
为落实总理要求,当年4月,我国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研究项目。 2000多名国内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人员齐聚一堂,着力攻克“病根”。
就在昨天,李干杰部长登上“部长频道”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中心发布专家解读,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原因已基本明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份研究报告首次对重污染天气的成因进行了精细化、定量化的分析。 例如,多项测量结果表明,硝酸盐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中最重要的次生无机成分,且其浓度快速上升,是PM2.5爆发性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硝酸盐是由氮氧化物转化而来的,这意味着控制工业生产排放仍然是重中之重,减少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也十分紧迫。
这也印证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分散、污染企业、分散煤炭、柴油卡车和粉尘控制。”
例如,报告准确地描述了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扩散变化,并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的污染水平受到整个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地区,年平均贡献约为20%~30%。 %,重污染期间的贡献将再增加15%~20%。”
这说明,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没有人能够独自生存。 即使是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也要加入区域应急响应,这就印证了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加强应急响应的必要性。
例如,报告详细描述了PM2.5各成分二次转化的微观机制,强调“二次转化是京津冀大气污染累积爆发式增长的驱动力”,并解释说,北京等重点城市,虽然有效控制了一次污染排放,但由于高湿条件下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较快,仍存在连续多日重度污染的原因,综合治理的依据给出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氨排放量。
正如李干杰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我们治污的方向和做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承诺必须信守,行动必须坚决。 从2017年春天到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我们就大气重污染的成因达成了全面、全面、量化的科学共识,并抓住重点、努力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有实际成果的人。 这些成果,为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