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新闻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

关于行动计划任务分工的通知

青办〔2022〕1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 年 2 月 24 日

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行动计划任务分工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青海省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的通知》(青政[2021]56号)相关要求,资源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司牵头协调,相关司局综合指导青海正在努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特提出我省任务分工。

1、以国际标准为导向,优化发展布局

(一)科学编制预案。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将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规划标准进步。 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林业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编制高质量总体规划,形成结构完善、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各级人民政府)

(二)制定监管标准。 实施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化管理,制定《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运营管理规范》、《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生态旅游行为准则》等地方标准,量化建设指标,明确评价体系,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

(三)优化生态旅游布局。 坚持“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贯通、多点带动”的生态旅游发展框架,构建点对点、线对线连接、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的旅游胜地。旅游氛围浓厚、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 紧密空间布局,发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四)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加快推进国内区域联动,建立沿黄九省区生态旅游促进联盟。 加强省内外生态旅游市场互联互通,共同开展生态旅游营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活动。 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建设西部重要的生态旅游集散地。 利用部省共建、对口支持等机制,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援省市在生态景区建设、旅游推介、人才培训等方面。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五)安全有序扩大对外开放。 统筹发展与安全,在保障生态安全、土地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沟通,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试点。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旅游合作,开展生态旅游交流研讨、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估。 制定入境旅游市场开发营销规划,巩固东南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等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拓展中东欧等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全面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2.发展生态旅游,丰富产业体系

(六)创建重点生态旅游景区。 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落实国家生态空间管控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市场潜力,依托山地森林、湿地湖泊、草原荒漠和地域文化,青海湖、建成塔尔寺、祁连阿弥洞。 索、茶卡盐湖、金银潭原子城、归德青青黄河、龙阳峡、坎布拉、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门源仙迷国家森林公园、刚察黄玉家园、黄南麦秀省级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试验区等国家森林公园和铜仁历史文化城。 在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湿地公园、文化生态等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国际生态旅游景区试点建设。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各级人民政府)

(七)建设生态旅游线路。 抓住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长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环线。 依托“山水、林、田、湖、草、冰”等生态资源,推出环西宁自驾、骑行环青海湖、海东民俗体验、黄南文化等优质生态旅游线路。探险、海北观光休闲、海西特色盐湖。 打造长江、黄河、澜沧江溯源,昆仑山、祁连山、阿尼玛卿雪山探秘、三河源头、祁连山生态体验游等世界级生态旅游线路国家公园。 推荐一批中国美丽乡村优质休闲旅游线路。 创建完善青藏、青川、清新、青甘区域旅游环。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各级人民政府)

(八)建设自然与人文为主的生态旅游风景步道。 以国道、省道、铁路为基础,依托黄河风情、唐藏古道、“丝绸之路”青海路,打造一条风景秀丽、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风景线,经验丰富,积极性高,距离适中。 。 加强风景道路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完善游憩服务设施,建立安全救援体系,优化交通管理服务,实现由单一交通功能向交通、美观、游憩、防护等复合功能转变。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草原局、省交通运输厅,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各级人民政府)

(九)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高原独特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林业草原、农牧业、商业、体育、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教育、自然旅游等产业。体验、养生度假、文化创意、旅游装备制造等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催生了品牌赛事、健身休闲、户外运动、赛事观赏、体育旅游、挑战探险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和产品、民俗体验、高原养生、藏药浴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和产品,形成了市场影响力广泛、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体育局、各级人民政府)

(十)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建立生态旅游补偿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特许经营准入退出机制。 推进绿色旅游企业和绿色旅游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深入谋划,形成一批可落地、可支持的重点项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营销融合推进。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和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青海湖风景区区管理局、各级人民政府)

3.构建目的地体系,完善设施和服务

(十一)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建设旅游城市——旅游县(市)——特色旅游小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旅游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航空、铁路、高铁形成系列旅游目的地。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风景公路。 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将西宁、海东、玉树、格尔木等旅游城市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聚集和辐射功能,引领和促进区域旅游。 产业发展。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十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等项目。 建设高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州、县、景区四级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露营地、自驾房车露营地、低空飞行露营地,以及停车场、旅游厕所、5G网络和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基础服务设施。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各级人民政府)

(十三)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加快“吃、住、游、购、娱”旅游要素升级,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完善景区、住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外办、各级人民政府)

(十四)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水平。 构建以航空为主导、公路、铁路为基础的立体交通体系。 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场功能,逐步开通和增加国际国内航线。 推动“旅游+航空”、“旅游+铁路(公路)”产品体系。 积极推广落地签证、免签、港澳台居民口岸签证点等一般通关政策。 实施景区交通设施配套服务项目,打通景区道路“最后一公里”,提高景区交通水平和安全水平,解决景区进出堵塞点问题。 加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布局密度,加快建立“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高效换乘”的旅游集散体系。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各级人民政府)

(十五)完善网络平台体系。 完善全省数字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平台,连接气象、交通、卫生、应急、公安等相关平台,完善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数据互联共享,提供旅游安全预警服务。 开展门票预订、分时游览、交通监控、智能游览等智能化服务,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 鼓励生态旅游企业开展在线服务、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业务,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务。 加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提高在线旅游交易水平和体量。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各级人民政府)

四、加强生态教育,保护资源环境

(十六)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科普教育点和生态文化体验基地,运用生态场景、互动体验和现代科技手段,普及生态环境科普向游客传授知识,坚持记录真相的做法。 以文学沟通、育人,让游客通过文化熏陶、生态体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保护环境的意愿。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责任单位:省科学技术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各地人民政府水平)

(十七)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承担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头、保护“中国水塔”的重要使命,加强雪山冰川、河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漠、等,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河湟文化、热贡文化、宗日文化、拉家遗址、水水墓葬、丝绸之路青海路等文化遗产和重要史迹,推进黄河、长城、长征国家建设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进景区、开展传统文化表演、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措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牵头单位:省林业草原局、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省文物局、各级人民政府)

(十八)实施发展空间管控和环境容量监管。 按照生态红线,将全省生态旅游景区划分为禁止区、限制区和适宜建设区,明确各区管控目标,提出正负面清单,形成“一张图” ”全省生态旅游风景区。 实施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容量管控制度,建立景区环境容量信息管控系统。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各地人民政府水平)

(十九)推进生态旅游节能减排。 实施旅游效率提升工程,开展旅游行业节能减排行动,节约旅游水、电、土地等,降低旅游行业资源消耗强度,积极推动生态住宿和绿色餐饮发展加强生态旅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旅游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引导生态低碳消费,促进生态旅游景区碳中和。 鼓励节能服务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旅游能源消耗综合管理和利用。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级人民政府)

五、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宣传推广

(二十)优化营商环境。 将生态旅游培育成为全省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依法平等保护国有、私营、外资等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打造市场化、合法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一)培育市场主体。 制定支持全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各类文化旅游协会、产业联盟积极发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作用。 引进国际、国内战略投资公司,开展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营销推广等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建设。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二)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体系。 实施生态旅游核心品牌培育行动,构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 ,充分展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成果。 发挥青海作为“世界四大无污染超洁净区”之一的独特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净土”品牌。 规范和引导“网红”打卡的旅游品牌形象。鼓励A级景区和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深受游客喜爱的小众旅游资源品牌和产品品牌。 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断扩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生态的品牌影响力保护实验区。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林业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生态环境厅、省民宗委、青海湖风景区管理局各局、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三)加强宣传推广。 设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标志,规划国际游客生态旅游目的地线路,建立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宣传网站,全面宣传推广“美丽青海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包括多语种视频、画册、宣传口号等。创作呈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优秀演艺剧目。 增强青海博览会、环湖赛、文化旅游节、生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影响力,着力提升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地域文化吸引力、生态形象亲和力。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外办、省人民政府在所有级别)

六、重视科技人才,实现共建共享

(二十四)加强技术创新。 支持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研判生态旅游对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开展气象条件对景区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评估。 景区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自然清洁能源的利用,积极推动污染物治理、旱厕改造升级、生态修复等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在景区运营、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科普教育、体验式旅游等生态旅游建设中,要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科学含量。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全产业链生态化。 、低碳化、智慧化发展。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科学技术厅,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林业和草原局、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五)培育人才队伍。 培养生态旅游研究、历史文化保护、环保技术应用、生态资源管理、国际水平导游人才队伍,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人才队伍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实施导游培训工程,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国际海关、国际标准、国际礼仪培训。 实施外语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建立多语种志愿者服务队伍、导游服务队伍和咨询平台。 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生态旅游相关专业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开展生态旅游技能人才教育培训。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六)完善智力支撑体系。 加强和深化高端生态旅游政策研究,明确相关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生态旅游专家智库,就生态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保护法律政策、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等多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建设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提供智力支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责任单位: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七)建立社会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 积极引导当地社区和群众参与生态旅游建设、运营和服务。 注重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推动农牧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景区同步建设发展,实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果共享。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帮助我省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各级人民政府)

(二十八)建立生态旅游志愿者制度。 Establish a team of eco-tourism volunteers and carry out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such as “Everyone is a build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veryone is an ambassador of eco-tourism”. Give full play to the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ecologic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Leading unit: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sponsible units: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rovincial Youth League Committee,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七、保障措施

(29)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Each city, state, and county-level government has accordingly established a leading group, headed by the main responsible comrade of the government. Relevant departments at the same level will formulate work pla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refin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solidly advance various construction tasks. The work of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destination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province’s annual tar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Responsible unit: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30)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Collabora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mployment services,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other policies to build a more efficient policy supply system. Implement land support policies to ensure land use for eco-tourism projects. Explore relevant access measures for ecotourism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system with national parks as the main body. Promote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eco-tourism and improve tourism incentive policies. (Leading units: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Administration, responsible units: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31)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Establish a stable growth mechanism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apital investment, set up special funds to build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hrough loan discounts, tax concessions or exemptions, government purchase of services, and project subsidies. Promote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increase credit support. (Leading unit: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Finance, responsible units: 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ovincial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Bureau,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32) Strict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of the tourism market, strengthen ecological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standardize tourism business operations,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scenic spots,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ourists and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resolutely prevent and crack down on forced buying and selling, cheating and slaughtering of customers, and disorderly development, To eliminate ecologically damaging behaviors, build and standardize a good eco-tourism market order,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eco-tourism industry. (Leading units: Provincial Market Supervision Burea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sponsible units: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arrangements and arrangements of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urther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 strengthen their responsibiliti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s,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strictly supervise and evaluate to ensure that tangible results are achieved. 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