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加强固废环境管理和新污染物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固废治理_固废治理实施方案_固废治理的现状和前景

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和新污染物治理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周志强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固废和化学品环境治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部署推动重大改革工作。 十年来,全国固废和化学品环境治理领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 以此为引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推动固废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 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重点领域固废污染防治成效显着,固废和化学品环境治理呈现历史性、拐点性、全局性变化。

一、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

长期以来,环境管理领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洋垃圾”污染、“垃圾围城”、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给群众带来民生之痛和烦恼,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新型污染物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固废和化学品环境风险控制压力持续凸显。 党的十九大以来,禁止“洋垃圾”入境、生活垃圾分类、建设“无废城市”、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控制塑料垃圾等多项任务污染防治已纳入党中央重大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多项改革和重点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动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顺利完成。 这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 这次改革成果写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主要成就和历史的条例》。 经验的解决”。 2017年至2020年,继续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种类和数量,严厉打击涉洋垃圾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法规制度,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材料回收系统。 经过四年努力,全面完成洋垃圾取缔工作。 垃圾准入改革工作。 改革期间,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量约1亿吨,国内再生资源回收量由改革前2016年的2.56亿吨增加到2021年的3.81亿吨,改革实现了零排放目标固体废物进口如期实现,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此次改革有效促进了大宗原料供应结构的优化,引领了国际固废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 相关举措成为重塑国际固废回收秩序的重要推动力。

二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改革任务。 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无废城市”试点的要求,指导深圳等11个试点城市、雄安新区等5个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工作方案。 到2021年,“11+5”试点城市已完成近600个固废利用处置项目和1000多项相关配套能力任务,形成97个经验模式,圆满完成改革任务。 在试点基础上,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7个部门印发了《“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113个城市、8个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江苏等14个省份也相继发文,积极推进全省或地区“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已从局部试点逐步走向全国推广。实践表明,“无废城市”建设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切实提高固废管理整体水平,成为推动污染减排、减碳的合力和合力,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综合载体,“无废城市”逐步成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无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是化学品环境管理进入新阶段,新污染物治理迈出关键一步。 开展新的污染物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律,立足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拓宽污染防治攻坚战广度、延伸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有关重要指示。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新污染物治理作为新任务,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经过近两年广泛深入研究和全力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22年新污染物控制行动计划》,全面系统部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这是国务院在化学品环境管理领域发布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它将把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迈上新阶段,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清除污染贡献力量。行动计划印发后,生态环境部牵头部署落实,高效建立了推进工作机制和任务清单,并及时发布了配套文件。及时落实,着力推动多部门、多领域形成合力,加大资金申请力度,加强科普和帮扶指导。 目前,各项实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危险废物全流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基本建立严防源头、严控过程、严惩后果的监管体系。 处置能力短板基本弥补,非法转运、倾倒多发案件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提升能力,着力补短板。 推动全面提高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和处置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初步实现全国固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张网”。 截至2022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约1.8亿吨/年,较“十三五”末增长29%。 狠抓全国涉疫医疗废物100%收集、运输和安全处置,有效切断疫情传播最后链条。 二是先行先试,缓解困难和堵点。 统筹推进废铅酸蓄电池收集等试点工作,建设废铅酸蓄电池集中转运点896个、收集网点14389个,有效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微型企业。 支持中国石化开展全国首个“无废集团”试点,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和跨省转移审批“白名单”试点,提高跨省转移时效性,促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三是严格管理,严厉打击,化解风险隐患。 组织开展危险废物整治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风险集中管理三年专项行动,深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标准化考核,连续三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犯罪专项行动多年来,移送涉嫌危险废物环境犯罪案件3000余起,有效化解了环境风险隐患。

(三)尾矿及重金属污染治理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强化尾矿污染治理分类分级管控。 由于尾矿库体量大、覆盖面广、基数不准确、基础薄弱,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一直是生态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这一形势和要求,尾矿污染治理重点围绕分级分类控制和风险识别管理两个重点,精准发力,科学落实政策。 制定健全尾矿库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尾矿库污染危害调查管理制度和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制度。 累计出动27000余人次,完成对全国数万个尾矿库污染隐患的全面排查。 有效防范汛期环境风险。 重点抓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嘉陵江上游尾矿库治理,持续提高尾矿库环境管理设施运行和风险防控水平。 二是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2013年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持续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和事故应急体系。 到2020年底,全国已超额完成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10%的目标,高发重金属环境事件得到有效遏制。 “十四五”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意见》印发实施,持续落实削减重金属排放总量措施,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重点领域重金属污染,全力防控重金属环境风险。

(四)扎实推进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

一是强化源头准入管理。 严格执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防止具有不合理环境风险的新化学物质进入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 累计批准登记新化学物质2万余种,提出环境风险管控措施3200余条,查处300多项涉嫌违法生产新化学物质的行为。 二是推进环境风险管控。 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发布两批重点化学物质名录,共纳入40种化学物质,推动禁止生产和使用,实施清洁生产,控制产品含量,纳入目录大气、水体、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清单等措施。 三是参与全球合规行动。 围绕落实《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限制和禁用一批公约管制的化学物质。 截至2022年,全面淘汰20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停止《公约》控制的7个行业的汞使用工艺和9大类加汞产品的生产。 通过履约行动,我国每年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数十万吨。 有机污染物、汞及汞化合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

2、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判断、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 特别是在固体废物和化学品领域,提出了“加快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污染物治理”、“严格防控环境风险”等具体任务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固体废物增加和历史存量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新污染物治理刚刚起步,污染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 我国各类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超过100亿吨,且仍在增长。 全国有近万个尾矿库,其中近三分之一位于长江流域,其中三分之一环境风险突出; 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案件时有发生。 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产生的废旧风电叶片、光伏组件、退役动力电池等新兴固体废物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产和使用基地大,环境和健康风险高。 但与此同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依然众多且环境风险未知。

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存在重大短板。 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固废和化学品管理体系和能力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的协调配合方面,还存在研究不足、协调不够等问题; 大气、水、土壤中新型污染物的控制与传统污染物的控制尚未形成协调配合的效果。 其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对环境风险筛查、评估和新污染物控制的资金支持不足; 我国尚未制定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专门法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缺乏法律依据; 中西部地区固体废物收集处置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困难,缺乏历史固体废物处置专项资金。

三是对推动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和减污减碳的协同效应不够。 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 反过来,加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我国依法确立的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 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约束和激励政策还不够,对行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 固废资源化利用低碳路径不明确、减碳效益核算方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减污减碳的协同效应。 此外,在化学品环境管理方面,我国化工行业销售总额超过9万亿元,占全球的37.2%。 但新污染物管理与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制度衔接不够充分,产业发展布局等源头治理工作力度不够。 措施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任务措施

从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实行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管理; “十三五”以来,转向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减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 蓝天、碧水、净土需要成为常态,“无废”、“健康”将成为质变的重要特征,固废和化学品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将进一步凸显。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生态环境部党组工作要求,按照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更加重视“三治污”控制”,全面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重点抓好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 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和新型污染物治理,严格恪守“一废一仓、一品一重”生态环境风险底线,推动垃圾分类取得新成果“十四五”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

(二)重点任务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要深刻认识“两个建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保障”落实到固废和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中。 结果出来了。 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推动污染治理纵深发展在白河县硫铁矿矿区和“锰三角”,清醒地认识到治理的重要性。 复杂艰巨,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和步骤,确保治理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继续深化和巩固洋垃圾入境禁令,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深入推进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

二是推动新污染物控制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实并取得成效。 继续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制定,进一步推动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加强新化学物质排查和环境监督执法,组织完成开展第一轮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启动新污染物治理试点,淘汰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组织各省份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计划》,完成第一轮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落实《重点控制新污染物名录(2023年版)》和《第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并启动新的污染物治理试点项目。

三要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究制定“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支持部分省份实施一批“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创新工作。 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任务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一批固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经验典范。 稳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落实垃圾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毫不妥协地推进各领域建设任务。 力争通过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充分激发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加快“无废”体系、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各类城乡固体废物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弥补相关设施短板,提高城乡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四要扎实做好“一废一仓、一品一要”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严守“一废一仓、一品一重”的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推动危险废物“1+6+20”重大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标准化考核质量,积极落实标准化、规范化措施。有序推进,不增加生态环境风险。 对危险废物开展“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通过“白名单”方式简化跨省转移审批,为企业提供帮助。 深化落实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制度,推动尾矿库污染隐患定期排查治理。 扎实开展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回头看”和黄河流域尾矿库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推动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项目,持续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加强铊污染排查整治。相关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