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东 杨艳 饶力波
石油技术研究院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能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是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进程。 前期重点是探索和学习国际规则。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利用多边平台,向国际能源组织派遣人员,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能源组织改革,提出新的能源治理方案。国际范围内的举措。 为解决能源问题做出了贡献。
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意义重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逆全球化思潮等全球性共同挑战,世界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下降。 保持国际能源市场平衡对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 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强调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巩固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理念,确保公平,着力解决能源贫困,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发展。
维护全球和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球能源秩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2017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净进口量首次突破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7.4%;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39%。 国内油气供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6年、2017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两年低于2亿吨,稳定原油生产压力较大。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并在204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天然气市场。
随着中国成为油气消费和进口大国,仅靠自身力量建立稳定、有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变得越来越困难。 亟待树立全面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观,通过完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维护全球和中国能源安全。 内容包括:一)提高应急协调水平,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全球和平发展; 2)维护经济全球化,继续促进公平的全球贸易和合理的能源投资规则; 3)协调全球能源政策的广泛适应性,遏制单边主义和单极霸权主义; 4)提高数据透明度,加强统计合作; 5)促进能源领域新技术推广。
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凸显,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履行碳减排承诺,积极推动能源转型。 从全球范围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正在引领全球第三次能源转型。 在弥补自身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短板的同时,他们正在占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道德制高点,占领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 随着能源转型不断推进,国际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将向新能源方向发展,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创造更好的外部合作环境。
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2017年,中国GDP总量达到8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多元化、多极化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中国需要明确的角色认知和战略定位。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包括能源治理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普惠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崛起。
直面存在问题,积极应对挑战
缺乏顶层设计、目标和分工不明确
目前,各级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各自的角色和目标不明确,协调不够,制度缺乏顶层设计。 尤其是企业从事海外能源投资所要求的利润属性与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不一致。 如何协调和平衡安全理念,需要统筹考虑。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国内能源转型,提升中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 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建设国际新能源产业。 规范能源秩序,提升中国国际能源话语权。
国际国内能源合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大部分是对话合作和一般合作。 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石油工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参与程度不深,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互惠”原则的质疑。 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更有效的投资和灵活的合作方式获取资源,促进国内外技术和项目的交流,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但与国际主要石油公司相比,在全球技术转移、国际化经营、技术人才派遣等方面的短板仍然十分明显。
国际油气贸易缺乏“话语权”
国际油气贸易合同中,“目的地条款”、“照付不议”等模式在油价大幅波动时凸显其不合理性,风险主要由消费国和进口国承担。 石油贸易的话语权,除了合约模式外,还包括定价货币的选择。 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掌握在众多交易者手中,不受政府间协议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随着中国版原油期货的上市,这一问题有望逐步得到部分解决。
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关键挑战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需要树立自信,面对复杂形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目前,我国国际治理人才短缺,相关培训和支持机制还不完善。 需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防控,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投资对象国腐败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人员疾病风险等。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建议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利用各类国际平台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政府与欧佩克、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论坛等国际能源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沟通渠道。应通过经常性机制协调,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组织改革进程,影响国际能源规则修订,利用多种渠道提出中国完善能源治理方案。
参与国际能源机构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 国际能源署秘书处于2012年提出联盟倡议,发起国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和南非。 这七个国家计划建立联盟组织,每年举行两次会议。 主题包括能源数据和统计、能源安全、能源技术和国家能源政策评估。 联盟组织将通过“伞式”协议建立,明确国际能源署与合作国之间的合作目标,并与各合作国签署更具体的合作协议。 目前,中国与国际能源署已设立合作办公室,双方还签署了能效合作谅解备忘录。 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和学术研讨会越来越常态化。 下一步应积极推动国际能源署在华设立常设办事处,加强中国政府与国际能源署的政策协调和互动; 积极推动国际能源署在华开展一些具体试点项目,推动市场改革机制建设。
利用G20平台推动国际能源治理改革和完善。 二十国集团是全球治理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其成员覆盖国家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发展中国家。 G20能源工作组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该小组涵盖成员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温室气体、基础设施、化石能源补贴等问题。中国可以利用G20平台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改革,获得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积极发挥国际能源论坛的沟通协调作用。 国际能源论坛成员国涵盖生产国、消费国和运输国,旨在建立一个“开展非正式、开放和知情能源对话的中立平台”,以确保全球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论坛、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秘书处联合开展的活动被认为是填补当前全球能源政策合作空白的务实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国际能源论坛的作用,可以促进新兴国家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促进中国与国际能源机构、欧佩克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逐步增强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话语权在全球能源治理中。
打造“一带一路”框架下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路径、新动力。 能源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能源外交的重要手段。 但在投资保护、双边税收、贸易、准入、舆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旧协议无法适应新形势新条件,影响了油气合作的有效性和效率,需要紧急改进和改进。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能源合作论坛,协调政策机制,管控投资风险,构建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实现区域能源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对接,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完善。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明确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各方角色分工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 围绕能源投资与贸易规则、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能源数据统计、新能源技术推广、能源应急协调保障等职能,建立健全全球能源治理政府机构。 明确主要大型企业在落实国家战略政策、实施国际能源合作中的角色分工,统筹国家战略和企业利益。 在规划项目组合时,必须考虑战略项目和盈利项目。 毕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利润为基础。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能源投资要弘扬“团队走出去”精神,相互支持。 行业协会、地区商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应加强相关力量,做好统筹协调,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持续推动能源转型与交流,与世界各国分享技术成果
2015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思想,即“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应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制度革命,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能源改革和转型升级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供应智能化是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三大路径。 能源转型是艰巨、复杂、长期的。 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求国家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金融、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构建完整的体制机制。在能源转型问题上,要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加快清洁能源立法,完善减排激励政策,强化环保监督问责; 要加强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创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建立智慧能源体系。 要合理引导投资,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成果转化。
推动能源变革的根本力量是科学技术。 近年来,中国在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技术进步,引起世界瞩目。 未来,中国需要加快能源高质量高效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积极深入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技术成果交流,推动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能源技术。
加强人才培养和风险防控,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治理领域的软实力
缺乏扎根本土、丰富经验、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法的人才,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一大瓶颈。 政府层面,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尽早选拔培养后备干部。 企业层面,特别是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注重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同时,要全力支持、关心、帮助进入国际舞台的国际治理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高国际能源合作中的风险防范能力尤为重要。 油气合作项目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技术、资金、人员、金融、税收、环保、舆论等风险,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 除了战略项目外,中资企业要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需要明确投资回报,加强尽职调查。 除了常规的技术和业务风险评估外,还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加入的国际组织和协议、外商投资纠纷案件等。
继续加强国内能源改革,为对外开放合作提供动力和保障。
围绕实施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能源战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发展治理。 进一步完善油气进出口管理体系,增强国内外资源利用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以标准化资质管理为基础的原油进口动态管理体系,完善成品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政策; 完善多元化天然气海外供应体系,加快进口国家(地区)、运输方式、进口渠道、合同模式和参与主体多元化。
本文转载自《国际石油经济》,最初发表于《国际石油经济》2018年第11期,第20-24页
编辑| 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