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法律规定,依法扎实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1. 已取得成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雅安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雅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方案》《雅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条例》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督促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相关固体废物管理和监管职责。
二是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收集能力。 为消除铅锌冶炼废渣隐患,我市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利用能力。 2021年,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废弃物综合利用总量达到41.9万吨,比2019年增加22.5万吨。在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废铅酸产生量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电池方面,我市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废旧铅酸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依托汉源县10万吨/年废旧铅酸蓄电池和45万吨/年铅锌废物协同处置及综合回收项目,打造废铅酸蓄电池收集、转运、处置和利用的绿色产业链。
三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无害化”处理。 以名山区“高岗村模式”为典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营造优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选择雨城区清江街道开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实施餐饮企业、单位食堂餐厨垃圾预处理工程,在中心城区1300多家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实现油水分离处理,探索餐厨垃圾处理新模式,变废为宝。 统筹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转运、焚烧发电”一体化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一座具有处理能力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700吨/日,配套建设覆盖全市。 全市有生活垃圾中转站20个,可满足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求。
四是加强农业固废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肥料、饲料、基料、能源和原料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实体,探索建设覆盖全县的秸秆收储供应网络。 落实资金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各项优惠措施落实,补足纳入四川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 推动汉源县实施“县域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管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有机肥厂建设筹备工作。 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符合国家标准的农用地膜。 农业项目区严禁使用超薄农用地膜。 大力推广果园绿肥覆盖、秸秆覆盖等栽培管理技术,减少农膜覆盖,逐步减少传统农膜的使用。 建立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全市共建立回收点2456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
五是有效处置疫情废物,防止二次感染。 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反应,及时制定了COVID-19医疗废物处置应急预案,积极储备和协调防疫应急物资,督促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储存、转运,并高标准处置 COVID-19 医疗废物。 。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安全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12.7吨。
2、存在困难
首先,处理上存在明显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诸多限制,政府对固体废物的收集、利用和处置没有制定长远规划和统一规划。 我市建筑垃圾、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处置等配套设施尚未到位。
二是监管能力不足。 面对固体废物种类多、生产单位多样、工业废物企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 一方面,我市缺乏固废监管执法领域的专家; 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差距。 缺乏联动、信息缺乏沟通和共享,导致生产废物行业企业不明确,生产废物种类和数量缺乏保障和隐瞒,监管不力、存在盲区。
三是企业(场所)法律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差距。 例如,大多数零售、电商、快递、外卖等场所和企业没有按照要求积极回收包装,没有承担回收和处置责任,也没有向商务、邮政部门报告塑料袋等一次性物品的情况。及其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塑料制品的使用和回收; 部分工业企业和社会来源(机动车、电动车销售、维修行业)大量储存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未建立规范的追溯台账记录。
三、工作建议
“十四五”期间,将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协同建设,系统推进工业、畜牧业等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业和生活相结合,更好促进我市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实现污染减排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现将工作建议如下。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清理处置去向。 全力推进名山区6万吨/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全面建成,填补全市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空白; 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和社会危险废物收集能力试点,降低社会面源危害风险。
(二)形成阻击违法犯罪的监管合力。 生态环境、公安、住建、经济和信息化、卫生、综合执法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切实承担各自管理领域的监管职责,采取部门独立检查、部门联合检查的方式。各部门持续开展固废领域专项检查。 依法整顿,严肃查处固体废物违法生产、运输、处置行为,逐步形成多部门齐心协力、齐心协力的环保工作格局。
(三)加大法制宣传,促进公众参与。 继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固体废物法律法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媒体”活动,充分利用新老媒体平台的融合,增强社会各界固废污染防治意识。 强化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治理污染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