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聚焦贵州挖掘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 让贵州绿绿金黄

8月25日,经济日报生态版发表《喀斯特也可以“绿水青山”》,盛赞贵州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让喀斯特“绝处逢生”、“绿色发展”。和黄金“”。 据悉,贵州省约62%的土地为喀斯特地貌,总面积10.9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 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形决定了这些地区缺乏水分和养分,生产力水平较低。 多年来,贵州省探索了一系列喀斯特治理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攻克喀斯特地貌“生态毒瘤”做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省科技工作者创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毕节模式”、“清镇模式”、“结果模式”,为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体系和示范模式。 同时,贵州省还充分开发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了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点。 具体报道如下:

564.jpg

“石地连牛也进不去,春耕大坡,秋收几箩。” 喀斯特地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影响着18亿人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喀斯特地貌面积344万平方公里。 贵州省约62%的土地为喀斯特地貌,总面积10.9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 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形决定了这些地区缺乏水分和养分,生产力水平较低。

“喀斯特地区一方面资源丰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一不小心,可能会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态灾难。”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喀斯特生态”主题论坛“环境与资源利用”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表示,要解决喀斯特地貌问题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贵州省副省长李锐表示,过去对于贵州来说,喀斯特就是赤贫的代名词。 全省88%的农村人口分布在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差,资源匮乏。 由于无序开发,一些地方一度陷入“生态破坏—经济贫困—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

多年来,贵州省探索了一系列喀斯特治理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攻克喀斯特地貌“生态毒瘤”做出了积极贡献。

熊康宁,贵州师范大学岩溶研究所教授,自1996年开始从事岩溶科技研究项目,20多年来,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创建了“岩溶治理技术体系”。贵州花江地区的“岩石治理”和“扶贫”。 。 该体系以蓄水治土为核心,以特色经济林种植和高产技术为支撑。 花江大峡谷两侧种植了适应石漠化环境生长的辣椒、火龙果、竹草等经济作物。 穿上绿色的衣服。

如今,花江大峡谷已变得绿意盎然,石漠化面积已下降到土地总面积的10%,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610元增加到9863元2019年,实现生态美丽、人民富裕。 相互提高。

熊康宁教授探索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被称为“花江模式”。 据了解,迄今为止,贵州省科技工作者创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毕节模式”、“清镇模式”、“结果模式”,为国家开展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体系。石漠化。 和演示样品。 同时,贵州省还充分开发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了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点。

万峰林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堪称中国锥体喀斯特博物馆。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 这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还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据了解,目前万峰林景区内有农家乐餐厅60余家、民宿200余家。 绿水青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金银”。

“喀斯特地区地表生态脆弱,成土速度极慢,自净能力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硬骨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从强建议,构建和发展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理论。 培养和建设一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和管理人才队伍,推动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张良生编辑

编辑 田敏佳 施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