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综合处理产业园环境管理六大战略建议

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园区项目数量众多,会存在不同项目环境影响重叠的问题,仅靠单个项目高标准建设无法解决,需要整体高标准建设。园区标准化建设。 另一方面,不同项目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园区各项目工艺路线的优化,可实现园区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梯级利用,提高整体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效果。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生态环境部门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建议新规划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统筹处理各类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 ,实现固体废物集中处置集群效益最大化。 下面就跟随中国理工学院小编来看看固废综合处理产业园的环境管理策略:

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环境管理策略

1、规划先行,优化选址和分区布局

(一)尽早开展园区规划。 将公园用地、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或者区域控制细则。

(二)同步推进规划环评和优化选址。 根据固体废物处理项目污染控制标准,选址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确定与常住居民住宅、农用地、地表水体等敏感对象的区位关系,并预留足够的空间。环保距离。 。

(3)合理设置核心区、保护区、缓冲区等功能分区。 根据垃圾焚烧等项目相关政策要求,项目控制区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区和缓冲区。 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影响较大的项目应设置在核心区,并在核心区周边布局与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设施。 缓冲区内可布置办公区、研发区、物流区等。

2、科学确定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建立协同处理能力

(一)科学确定园区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储备充足的加工能力。 规划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减少区域限制,深化区域共享机制,合理确定服务范围。 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科学定位综合性园区或专业性园区。 根据区域固体废物现状和未来产生量以及处理处置能力差距确定处理处置能力,并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

(二)对拟建项目实行分级管控。 固体废物焚烧、垃圾填埋处置等产业化必要性强、实施难度大的项目优先列为一级项目,焚烧灰渣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垃圾处理等产业化必要的项目优先列为一级项目。持续性较高、实施难度适中的项目,可作为后续建设的二级项目;而园区化必要性相对较小的项目,如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利用、无价垃圾处置应作为三级项目最终建设。 园区规模应与区域需求相匹配,应急协同处置能力的建立是各类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的保障。

(3)对核心功能设置进行协同处理设计。 例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预留医疗废物、城市污泥、无价一般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置设计,危险废物焚烧设施预留医疗废物的协同处置设计,垃圾填埋场预留设计等。设施是为飞行预留的。 用于灰烬和预处理医疗废物的特殊填埋区。

3、优化工艺路线,提高综合利用率,减少填埋量

(1)优化园区物流平衡设计,减少最终填埋量。 优化工艺路线设计,从无害化、资源化角度对各类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预处理,采取分选、降低含水率等减量化措施,确保只有不能综合利用的剩余物固体废物被填埋,以避免过快消耗宝贵的垃圾填埋容量。

(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对部分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如有机垃圾、城市污泥、垃圾焚烧渣等)开展资源化综合利用。

(三)推进园区固体废物梯级处理处置。 完善各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建设各类固体废物焚烧炉渣、粉煤灰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废消化液处理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废水处理产生的废弃结晶盐设施,减少二次固体废物委托园区外处置率。

4、对标先进水平建设,优化配套集中治污设施设计

(一)园区入园工程应按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建设。 入园项目的集群设置,避免了单个项目因邻避效应而无法实施的风险。 节省下来的风险成本可投资于园区入园项目的高标准建设。 因此,要求入园项目必须高标准建设。

(二)入园项目应制定相对统一的污染控制标准。 无论是焚烧烟气排放标准、恶臭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标准等,都要制定园区统一的排放标准。 在此基础上,各项目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有利于实现共同的污染治理目标。

(三)配套建设废水和二次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 对于渗滤液等废水、废水处理污泥、结晶盐等污染物,应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合理规划处理能力,并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

5、加强园区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全过程管控和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一)园区应当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统一管理机构对园区项目的生产活动、物流运输、污染控制和风险防控等进行日常检查和监督,实现园区环境整体管控。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固废物流全过程管控平台。 对园区项目建设、基地运营、物资流转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控。

(三)建立园区环境风险整体管控体系。 制定统一的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加强园区污染追溯管理。 园区管理机构将协调园区整体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和演练管理。

六、强化“睦邻友好”包容举措,提高社区公众参与水平

(一)建立基地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的发展模式。 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园区将以去工业化设计,打造生态型、园区型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以及厂区周边显着位置的显示屏,及时发布各项目运行情况,全面落实“装、树、通”参照垃圾焚烧设施管理要求。

(三)提高社区公众参与度。 组织成立由周边居民代表、相关专家等各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共同对园区进行社会监督,主动赢得社区公信力,变“邻居回避”效应为“邻居受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