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我国固废行业面临全新形势

日前,环保商会组织召开环卫行业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出席。 会上,刘建国详细分析了固废行业的现状。

刘建国表示,当前固废行业整体面临新形势。 一是分类、无废、限塑、双碳,形成“组合拳”。

刘建国指出,从2000年提出垃圾分类到现在,垃圾分类与20年前有很大不同:过去垃圾分类主要由政府进行,部门单打独斗,消耗了大量社会成本和金融投资。 还是很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经济发展有限。

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垃圾分类、禁止洋垃圾入境、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塑料污染治理等多项固废政策文件,构建政策体系固废产业框架从顶层设计。 固废处理逐渐摆脱了过去各司其职的局面,走向系统推进、全程管控。

中央决策、多部门协调、法律保障。 2020年9月实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笼统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二是污染责任原则,即生产者负责,污染者付费。 其他相关法律也陆续出台。 《反餐厨浪费法》已经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在修订,《资源综合利用法》也在立法过程中。

固废治理_固废和危废如何分类_固废治理

二是在“双碳”目标下,固废领域将为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刘建国提到,2030年碳峰值和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明确了污染减排和碳协同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方向。 虽然固废行业碳排放占比不高,但固废治理和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同步,协同效应显着,碳减排效益突出。 推动固废管理与“双碳”目标的紧密结合,将带来新的机遇。

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传统模式的低碳化。 包括利用甲烷挖掘减污减碳潜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二是目前模式的零碳化,即能源替代利用污染减排和碳补偿. 三是未来车型的负碳化,资源循环利用将形成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合力。 对可回收物进行强制分类和标准化回收,具有显着的碳减排效益。

刘建国提到,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简单处理,到改善环境卫生,再到改善环境质量,再到环境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阶段。 2020年无害化处理率将超过99.8%,但这并不是说相当于满分99.8分,而是说100人中有99.8分超过了60分。 事实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020年生活垃圾焚烧占62.3%,填埋占33.1%,其他占4.6%。 垃圾无害化处理经历了从填埋单一,到焚烧迅速发展到多元并举的过程。 整个处理系统的结构在不断优化。

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离不开多方参与; 回收涉及的部门多,链条长,要考虑如何被市场接受; 提高能源效率必须考虑能源效率。 国家有意识地建立这样的制度,社会合力不断增强。

刘建国说,固废工作已经开始推动量变向质变。 码头设施扩建潜力有限,垃圾管理重心必须前移,避源减量、资源回收、能源回收成为更高目标。 垃圾分类是量变走向质变的标志。

可回收物强制分类、规范回收是资源化利用的重点方向。 “小、散、低污染”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高产业集聚度,做大做长产业链,提高再生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为实现传统再生资源产业向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的新兴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应适时调整利润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多元化、稳定化,构建智慧监管平台。旨在将垃圾回收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 产品-废弃物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回收产品的附加值。

固废治理_固废和危废如何分类_固废治理

刘建国认为,新形势下,智慧管控技术将推动固废行业全过程管控。

一是摸清各类固废底线,提升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管理和治疗水平成正比。 目前,我国除了城市生活垃圾数据相对清晰外,随着司法力量的加强,危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 农业固废、工业固废、固废历史存量等数据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跟踪监测大宗固体废物动态。 在垃圾清运作业、尾矿库、大宗工业固废堆放场、危险废物渗坑等场景,通过立体监测、智能感知、精准识别、快速响应,消除区域生态环境隐患。

三是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深圳市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为例,项目可实现“四个全覆盖”: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终端分类处理、全流程智能监管。 智能溯源、AI预警、数据赋能,服务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社会监督、居民互动。

四是应用信息技术倒逼传统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标准化、智能化、集成化,构建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促进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五是物联网大数据精准核算,助力减污减碳,提升成本效益。 基于物联网实时数据采集,实现固废从排放、收集、运输、处置、利用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六是监测控制全覆盖,在跨介质污染治理、跨学科创新、跨行业生态链接、跨区域统筹优化等方面,实现固废跨介质污染综合治理。

刘建国最后强调,新形势提出新要求,以减污减碳协同为抓手,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涉足企业的发展逻辑也必须走入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