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供应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实惠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最终目标。 当前技术条件下,三大目标的协调与实现被业界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
12月1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与标普全球联合举办的“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探讨如何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口解决发展问题问题并为能源转型铺平道路。 道路赋权。
问题一: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 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能源供需格局加快转变,能源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察情者智,驾驭情势者胜。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粮食和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最紧迫的挑战。 当前危机的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影响。 干涉。 解决办法在于各国在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协调下,加强市场监管合作,构建商品伙伴关系,构建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商品市场,共同畅通供应链、稳定市场价格。 这一深刻的阐释为未来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建华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我们愿与各国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的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互利共赢,立足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能源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能源安全不仅要保证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稳定供应,还要保证可再生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的安全和现代电网的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戴厚良将共同打造安全、稳定、可靠、可持续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任务,被视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地有责任、有担当的能源公司。
保障能源安全,还应坚持先建立后突破的能源转型,促进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应以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替代为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志军表示,我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陆相页岩油是原油年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的重要资源支撑。 页岩气也将成为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总经理王雪莲表示,构建新能源体系,必须推动煤炭、石油、天然气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比重和电气化水平快速提升,要在新能源基础上构建多元化供电体系。供给侧充分发挥煤、气、水、核、风等优势。 能源、光能、储能等能源的优势互补,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问题二:如何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能源转型是复杂的、影响深远的,如果政策错误,可能会导致全球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 论坛上,标普全球副主席丹尼尔·耶金阐述了能源转型背后的曲折和困难。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汝泉表示,未来能源发展将呈现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终端能源电气化的特点。 这也是能源转型的一条可行路径。
化石能源脱碳,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将受到抑制,而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可以成为支撑快速发展的最佳伙伴。碳中和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雪峰认为,从长远来看,天然气在弥补煤炭退出、支撑新能源规模发展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杨雷进一步指出,虽然天然气作为基本负荷价格较高,但燃气发电将在能源系统调峰中发挥重要作用。
清洁能源规模化意味着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打造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引擎。 国家电投集团副总经理徐树标建议,开发技术,将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转变为稳定态,探索新能源与储能相结合,为电网提供友好的供电方式。 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储能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 CATL中国区储能事业部副总裁马新波描述了未来新能源储能应用场景:“储能可以起到调峰作用,解决新能源电能质量和净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的问题。 它还可以与分布式电源配合,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清洁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保障。 杨雷强调,只有形成灵活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才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开发建设政策,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环评、金融等因素问题,不断完善新能源开发建设政策。能源电价政策及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相关政策。 ,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开发运营。
终端能源电气化,即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终端能源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系统架构下,我国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将显着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必须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构能源消费终端体系,推动能源消费向低碳化方向发展。高度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 模型转换。
问题三:如何让能源价格变得实惠?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全球能源价格出现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大涨幅。 2022年,欧洲天然气价格将是2021年的两倍,煤炭价格将上涨80%,均创历史新高。 标准普尔全球预测,到2025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将持续紧张,欧洲和亚洲资源竞争将加剧,这可能进一步推高液化天然气价格,拖累欧亚大陆经济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能源是一种商品,其价格主要由供需基本面决定。 全球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反映了供需状况的剧烈变化,其根源在于国际合作中断引发的供应链问题。 因此,广泛的国际合作,聚集强大的力量,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才是实现可负担能源价格的出路。
2021年以来,中美重启能源、气候变化领域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表示,中美在油气领域具有互补性,油气贸易可以成为中美合作的重点领域。两国能源合作。 同时,两国在碳中和方面有着共同的愿景。 中美应秉持大国应有的责任精神,以能源合作为契机,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阿联酋拥有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光伏发电成本全球最低。中阿两国已在绿色发展、碳减排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我们希望这些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 我们对两国能源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于国泽指出,加强合作是应对能源领域挑战的必由之路。 国际社会应同舟共济,推动构建能源安全共同体,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平衡、包容、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如果路途遥远,充满荆棘,那它很快就会到来; 如果你继续走下去,你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实现供应保障、清洁低碳、价格实惠的能源革命道路上,凝聚一批优秀人才的智慧,解决能源发展三大难题并非遥不可及。 未来我们将共同见证! (记者董轩特约通讯员史伟窦亚丽)
意见摘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
能源安全是中美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合作是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正面临难得的重要深化能源气候合作“窗口期”。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应加大能源科技合作,共同应对能源转型,扩大油气贸易规模,推动CCUS产业链合作,加强能源政策沟通。
丹尼尔·耶金 (Daniel Yergin) 标普全球副主席
能源转型依赖于能源安全。 过去一年的事态发展使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紧迫。 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是许多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既要提供安全稳定的油气资源赋能经济,又要走清洁发展道路,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推动氢能等新能源发展。
标准普尔全球天然气战略主管 Michael Stoppard
今年,欧洲极力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天然气,美国天然气出口也从亚洲快速流向欧洲,重塑了全球天然气市场。 短期来看,气候是影响天然气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冬天,欧洲仍将尽力补库存,能源安全与稳定再次提上日程。 能源危机远未结束,并将继续影响全球能源行业。
王耀华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我国能源电力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安全和促转型的双重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是水电、新能源发电量与气象因素高度相关,供电不确定性增加。 三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快速增长。 四是新电力系统呈现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设备占比高的“双高”特征,给系统运行安全带来挑战。
金志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页岩油主要为陆相页岩油,其勘探开发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提高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单井产量并降低成本。 二是在缺乏国际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开发低成熟度页岩油的新途径。 低成熟度页岩油的技术突破决定了我国未来页岩油的生产规模。 页岩气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 我国需要在陆相页岩气和海陆过渡型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上取得突破。
徐树标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我国电力企业要坚持先建后拆,发展电力创新技术。 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二是加强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风电、太阳能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发展。 三是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重点推进风、光、水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四是安全有序积极发展核电,持续推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电、氢替代。
姜雪峰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受疫情频繁、进口气价格高企以及其他能源供应条件改善三大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消费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气源结构深度调整,呈现国产气增进口气降、进口管道气增进口LNG降、长期气联动、现货气“三升三降”格局坠落。 天然气消费将逐步形成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天然气行业未来发展也将面临安全供应和价格竞争力的挑战。
吴康 标准普尔全球商品全球宏观需求和亚太区分析主管
预计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航油消耗恢复正常水平仍需数年时间。 今年全球原油供应量将同比增加450万桶/日,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量来自OPEC国家。 COVID-19大流行和俄罗斯-乌克兰冲突是影响石油市场的“黑天鹅”。 从长远来看,COVID-19大流行已影响石油需求每天400万桶; 俄乌冲突重塑了全球能源格局,推动能源转型,推动石油提前见顶。 预计全球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至2035年达到峰值。
报告快速阅读
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估系统
在12月1日举行的“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年度《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60》报告,并发布了《全球能源展望》。安全报告”首次。 。 以下是两份报告的摘录。
2022年版《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2060》报告
世界:
2060年之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发展中国家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第一大能源,到2060年需求量将达到74亿吨至113亿吨标准油。
2035年之前,石油和天然气将占一次能源的50%左右,保持主要能源地位。
中国:
中国能源需求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高峰平台,然后基本稳定。
未来,我国各类能源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次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转向“多元化并存、多种能源互补”。 天然气在新能源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成为主要能源。 电力和氢能逐渐成为终端能源的主要来源。
全球能源安全报告
报告首次提出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将“全球能源安全”定义为:世界能源供需总体平衡、国际贸易顺畅、价格合理实惠、环境友好可持续、能力良好承受冲击并恢复。 状态。
该评估体系从系统弹性、可用性、可持续性和可负担性四个维度评估2022年全球能源安全状况,共14个二级指标。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能源安全将在四个维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可用性和可承受性下降最为明显。
报告认为,当前,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最紧迫的挑战。 随着能源转型加快,要增强能源发展的包容性,提高系统韧性。 报告指出,坚持先立后破是新形势下实现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需对化石燃料供应安全保持长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