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开辟新空间让新基建焕发新活力

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委会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西北事业部总经理白保华充满激情地表示:“2020-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市场潜力有望突破1万亿元。”他进一步指出,未来能源消费市场将是综合能源服务的主战场。
表现在综合能源服务集团的业务中,便是推进能源效率提升、优化能源协同、推动新能源发展、发展科技创新四大领域。白保华称,综合能源服务已经成为大力发展经济的“新空间”,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补充原有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新兴产业的增长动力来实现扩张。同时,随着“新基建”的逐渐发展,将会催生综合能源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这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伏秋的判断。
具体到实际需求,以电动汽车充换电为例,目前全国公共桩约52万个,私人桩约70万个,到2025年,为保障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公共桩和私人桩数分别需要增加到200万个和1000万个以上。周伏秋指出,钢铁、化工、水泥、新基建等行业也将成为综合能源服务的热点领域。
国网公司也已经提出,在用能优化和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开展行业性的服务,以节能降耗为出发点,积极争取第三方能效认证资质,为功能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出积极贡献。
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要实现专业技术优势,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这正是国网公司正在进行的工作。在演讲中,白保华介绍了他们的战略思路,他表示行业用户用能量大,需要承担大量的节能和环保压力,同时对专业性和价格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需要做好可复制的服务范例,积极维护与政府的关系,并在协助政府完成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重控制过程中掌握工业企业用能数据。
虽然市场空间广阔,但作为新兴业态的综合能源服务面临巨大的压力。某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总经理坦言,想要在一线落地做好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是非常艰辛且充满挑战的。
然而,要让综合能源服务项目顺利落地,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表明,只有政策支持,才能让综合能源服务迎来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这位总经理介绍说,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的公司已经编制了超过230份的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完成了30余份可行性报告,成功立项了10余个项目,但最终签订的合同数量不到5项。
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并表示,建立一个健康发展的综合能源服务行业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在演讲中,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主任尹玉霞分享了德国在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经验,她表示在德国,仅靠市场力量是无法实现节能和效率提升的目标的,因此政府还会采取财政激励的方式,鼓励综合能源服务项目的落地。
特别是在能效咨询方面,德国政府会对企业提供大力补贴,这也是德国在技术和方案实施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此不同,我国当前在能效咨询方面仍存在缺乏的情况。因此,用户和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也时常会忽视这方面的需求。
参与会议的白保华也强调政策在综合能源项目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明确指出,许多项目因为无法满足收益率的预期目标而落空,如果政府在价格和财政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补贴,许多项目就能够得到有效推进。
白保华认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应当成为能源领域的“三甲医院”。他指出,和人类需要吃五谷杂粮一样,工业企业消耗能量,若出现问题也需要在能源服务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
白保华认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要成功发展需要培养核心能力。他强调说,“只有全面满足客户多元化能源需求,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集用能分析、节能诊断、方案集成、运行优化、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演讲中指出,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迅速,资源和价格不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缺乏灵活性。他认为应该在电力、热力、交通以及需求侧各个方面挖掘灵活性资源。
他表示,“从物理层面上,要推广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电网储能工具,并鼓励开发更多的储热设施;在数字化层面上,还需要建立用能系统的物联网,实现用能需求的灵活响应和管理。”
何继江表示,实现电网、热网和交通网的互相融通是能源互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落地的关键之一。此外,在体制层面上,需要打破“隔墙售电”的限制,促进热力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的V2G模式的市场化应用。这些场景空间将为能源互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