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2月1日起,包括北京在内的9个省区市将率先迎来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其中明确实施水资源费改税,通过设置差别税额、依法加强征管,同时,对高尔夫球场、洗车、等特种行业从高征税,其税负也会有所增加。经历了近半年多的时间,水资源税实施效果如何,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
来自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开消息称,仅在2018年上半年,9个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省份共计缴纳水资源税税款近86亿元。
自2017年12月1日起,税务部门在北京、山西、内蒙古等9个省区市实施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根据三部门发布的《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改革后,地下水的税额要高于地表水,超采区地下水税额要高于非超采区。而从过去近一年的情况来看,绿色税改红利已初步显现:费税制度转换顺利,扩大试点运行平稳。
从水源结构来看,地下水、地表水平均税额分别为每立方米1.3元和0.43元。改革前全部使用地下水,改革后企业优先使用地表水,上半年采地下水降幅超过60%。截至目前,河北全省关停自备井近1000眼,已有逾百座城市公共供水水厂停用地下水、切换为江河水。而在河北邯郸,全市70%的供水由原先的地下水源改为南水北调的地表水。在多种节水压采措施共同作用下,上述试点省份超采区取用地下水量同比下降近9.4%。
相比收费,税收更具刚性和约束力,改革就是要让经济杠杆真正发挥作用。改革提高了高尔夫球场等特种行业取用水的税额标准,倒逼特种行业转变用水方式。特种行业企业首月平均税额为每立方米3.52元,平均税额较改革前提高近2.3倍。相应地,改革对中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积极利用非常规水源。
毫无疑问,原先用水粗放的高耗能企业和特种行业改革后用水成本会上升。这也促使高耗水企业强化内部用水管理,加大节水设施投入。为最大限度降低耗水量,一些高尔夫球场对雨水的利用更加充分,还采取减少灌溉、改种抗旱草皮植被等措施,预计可节约用水1万立方米。
同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税负差、超采区和非超采区地下水税负差,促使企业调整用水结构。仅在河北、河南等试点地区,企业调整用水结构,水资源税调节作用开始发挥。改革后,企业用水就不能太任性了,需要在每个细节上仔细研究才能减少水资源税支出。其中对工厂清水消耗严格实行定额控制,优先取用地表水,并新上中水膜处理回用工程。
相对于企业,实行水资源费改税后,征收方式和税额标准基本延续现行规定。比照过去收取水资源费的标准,对居民和一般工商业企业税额标准基本没变,并对合理的农业生产取用水量予以免税,超过限额的部分从低征税,不增加农民负担。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通过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和相关减免税政策,既抑制不合理用水行为,又不影响社会基本的、正常的、合理的用水需要。
迄今,水资源税扩大试点早已跨过今年第二个征期,税收管理更加透明规范,企业对税制变化也更加适应。为配合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省份水利部门下一步将与税务部门密切协作,通过持续加大取水许可证规范化管理,将过去无证取水户逐步纳入税源管理范围。同时有利于丰富完善水资源税制度设计,为全面推开水资源税制度积累经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