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能源安全能力

戴厚良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这对于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强调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制度革命,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基本都遵循了。 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新发展理念、做好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源企业要坚定不移确立绿色低碳发展的明确方向,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努力成为能效“领跑者”。

1、以消费革命为驱动,着力推动节能增效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落实节能优先政策,把节能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能源消费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面临能源需求增加与绿色低碳转型的矛盾。 要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加强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显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能源公司既是主要的能源生产商,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国。 要立足主战场,当主力军,主动作为,坚持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 进一步强化节能意识,牢固树立节能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效的观念。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原材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源头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发展油气循环经济,有序推进能源转型。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进一步创新节能技术,加大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强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研发,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效率提升。 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增效体系,强化化石能源消费约束,确保节能减排管理持续深入推进。

能源治理体系_能源治理与法律前景_能源治理

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中国石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四大领域污染防治”。废弃物”,持续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 图为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钻井平台在渤海浅水区进行勘探作业。中国石油党委宣传部供图/颜文阳 摄

中国石油坚持走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十三五”期间,节能指标纳入公司主要领导的发展规划和履职合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量化检测对所属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评价,实施油气生产、炼化、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源消耗总量考核,完成了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总量双控制目标已安排。 2021年上半年,中国石油累计实现节能36.7万吨标准煤。

2、以供给革命为抓手,努力贡献清洁能源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最终实现绿色清洁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 油气资源安全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 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 这就要求我们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努力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

能源行业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行业。 从全球实践来看,通过“减碳、用碳、替代、埋碳”进行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供给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能源积极探索的主要路径公司。 “减碳”就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重点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充分发挥天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不断加大非能源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化石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 “碳利用”就是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加大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布局,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规模。 “碳替代”就是有效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推动清洁电力替代煤电,加快氢能生产和规模应用,扩大“绿电”利用规模,持续提高电气化水平。 “碳埋藏”就是积极探索和完善碳捕集和碳封存的技术路径和效益路径,大规模实施二氧化碳驱和二氧化碳封存,不断壮大“零碳”和“负碳”产业。

天然气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清洁低碳能源。 其单位热值碳排放系数是石油的0.76倍,煤炭的0.59倍。 近年来,中国石油在保供应、调结构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实施“碳减排、碳利用、碳替代、碳埋藏”,特别注重未来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拓展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开发力度。 同时,积极拓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氢能产业链业务布局,推动构建化石能源一体化的“低碳能源生态系统”新能源有序推进。 2020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突破1300亿立方米,产量连续四年突破100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超过10%。 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的比重首次突破50%,实现“气超油”的历史性突破。未来,中国石油将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供储销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3、聚焦科技革命,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培育新能源科技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观点。

当前,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 清洁化石能源、大规模清洁能源、多能源融合、终端能源再电气化趋势加速,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非常规油气等技术正在大规模应用,大规模能源储能、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但我国现有能源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与未来能源发展的客观需求相比,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能源行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关键是围绕能源有效开发、能源清洁、能源利用三大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力度,推动示范应用,促进成果转化,促进能源发展。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把风电、光伏发电作为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风电一体化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氢能“产、储、运、用”全链条技术创新,形成一系列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氢能技术,加快脱碳进程,助推“零”供给。碳”能源。

能源治理_能源治理体系_能源治理与法律前景

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石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持续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在节能降耗、新能源等领域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果。 图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46万吨/年乙烯生产装置。中国石油党组宣传部供图/梁国安 摄

近年来,中国石油坚持科技先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持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数字中国石油”建设。 2021年8月,中国石油两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烷制乙烯项目顺利投产。 综合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列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新开发重大装备软件24项、关键核心技术29项,建成投产16个示范项目、9个示范区。 其中,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为全国首个全流程示范项目,累计二氧化碳封存量已突破200万吨,公司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四、以制度革命为动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新能源发展形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开辟能源发展快车道;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恢复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能源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转变政府监管能源的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竞争性环节价格进一步放开,能源法制体系不断完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能源领域改革,进一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经济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行业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努力把改革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动力。 有序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制定企业实施“双碳”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遵循能源商品属性,主动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碳交易和碳配额相关制度,创新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手段。 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加强“碳”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实现绿色低碳的新动能。碳转化。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优化完善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突出业务协同、专业化发展、国内外产业链融合,打造油气与新能源、炼化销售、新材料等主营业务板块,聚焦绿色低碳领域三月。 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平台,成立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共同建立中国首个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天津),积极参与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动。 定向碳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 落实《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控制甲烷排放行动计划》,完善碳排放控制体系,力争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19年降低50%,达到2019年甲烷排放控制水平。世界一流的公司。

五、以国际合作为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不断提高全球能源治理水平、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愿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同各国加强能源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国际能源合作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深入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步提高。 2015年,我国成为国际能源署(IEA)盟友,并于2017年签署合作计划,开启与国际重要能源机构互动的新阶段。 推动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能源转型工作组会议和能源部长会议、中俄能源合作商务论坛、亚太经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活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建立了40多个能源合作机制,签署了100多个能源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合作的积极力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工业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油气资源重组整合和清洁能源发展会迅速升温。 在新能源安全战略指导下,能源企业应在国际合作内容、机制、方式、对象等方面积极创新和实践。 更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不断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朋友圈”,提高合作质量和水平。

经过近30年的开拓发展,中国石油国际油气合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和多元互补的能源安全体系不仅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也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民生福祉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作为中国唯一油气工业气候倡议成员的作用,深度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携手并进。其他国际能源公司。 实现油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