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1日在雾霾笼罩的北京发布。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报告指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总体来看,中国环境保护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的问题长期积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报告表示,2015至2016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全国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比例依然较大。超标城市中,颗粒物(PM2.5、PM10)污染和臭氧污染防治问题突出。就成因而言,机动车尾气、燃煤烟气、烟尘处于大气排放源的前三位,是PM2.5的主要来源;工厂燃煤、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促进臭氧生成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地表水方面水体功能丧失、黑臭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土壤环境仍面临重金属超标和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的困境;环境噪声投诉量大,处理结果满意度低。
报告还指出,2015年以来,因公众担心由建设项目带来环境问题,引发多起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设施建设项目的“邻避”事件,其中以PX为代表的重化工、垃圾焚烧发电、核电三类项目为主。2015年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的就达20余起。
报告说,这些项目基本是为落实“调结构、转方式”和淘汰落后产能而建的,但“新项目建不成老项目关不了”,不仅损害当地经济和民众福祉,也直接影响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绿色升级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