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垃圾处理薄弱 有关地区加强立法推进改善

两个月严控后,我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敢问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安全处理医疗废弃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严厉把控,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疫情集中暴发,清醒地认识到了医疗废物处理的必要性,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短板亟需加大投资补齐。
3月24日,汉氏环保公司工作人员将从各医院收到的医疗废物从卡车上卸下。 📷 图片来自新华社
由于我国各地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分布不平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医疗废物处理需求急速增加,让曾经鲜为人知的医疗废物处置这个行业走到台前。众筹、战时补仓、多点发力提升处置能力等手段被各地广泛采用。多地穿插立法加大投入,以步步紧逼之势助力医疗废物处理装备化、规模化升级。

累18.2万吨的医疗废物是个天文数字,但它的处理是一场关键的战斗。如今,我国的多个地区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医疗废物应急接收和处置能力。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表示,自1月20日起,全国已经动员各方力量处置了18.2万吨的医疗废物,而武汉市单日最高峰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为了迎战这场战斗,生态环境部组织了46台移动设备,新建了千子山医疗垃圾处置中心,每天能够处理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

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医疗废物处置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3月21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已经从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到了6066.8吨/天,增加了1164.0吨/天。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的处理能力更是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的处理能力也从疫情前的50吨/天增加到了265.6吨/天。 疫情虽然胜利结束,但医疗废物处理的任务任重道远。保住防控底线,是我们应对疫情的紧迫任务。为此,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天卓透露,自1月25日起,安徽开始对全省医疗废物情况进行日常调度,分析各市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置能力,以及应急设施的运行情况。对于处理能力不足、或出现设备故障等情况,安徽建立了跨区域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急机制。例如,亳州、宿州已与淮北、阜阳等附近城市建立了跨区域应急处置机制。
此外,由于一些地区处理设施缺乏,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也填补了这一空缺。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指出,利用水泥窑技术协同处理医疗废物,既成熟又安全可靠,有助于消除医疗废物的二次传染风险。水泥行业所特有的1500℃高温和强碱气氛能瞬间消灭病菌、病毒等细菌,因此水泥窑成为当地处理医疗废物的不二之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10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危废生产线,可作为地方处理医疗废物的可靠后备。
华新水泥是湖北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自今年2月初,该公司成立由千名员工组成的医疗废物处置队伍,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为疫情肆虐期间的医疗废物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隅集团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积极响应黄冈、黄石、宜都、武汉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及生态环境局的应急处置任务。自此以后,截至3月4日,金隅集团旗下的4家水泥熟料基地已经累计处置了138.62吨医疗废弃物,而金隅集团的部分生产车间也利用水泥窑改造高温焚烧处置线24小时运转,全力处理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废弃物。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医疗废物的威胁仍然存在。
生态环境集团副总裁邹庐泉指出,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病理性、化学性等各种废弃物,具有严重的危害和传染性,若不加妥善处置便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传染事故。研究还发现,交叉感染中20%以上是由错误的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引起的。因此,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零接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医疗废物处理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一项任务。由于医疗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高污染性,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将对人类健康和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需要最高层级的防护。
邹庐泉表示,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最佳的应对方法是全面使用各种防护设备,从防护帽和护目镜到N95口罩和防护服,再加上双层手套和防化靴一套防护,缺一不可。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移动专业设备进行就地处置,对于不能就地处理的医废,应进行简单消毒后,双层包装,并增加一次性耐压硬纸箱密封,确保全程冷链运输,做好标识,以确保其安全性。
在医疗废物的回收过程中,医废被运回厂区后直接进入焚烧炉。据观察,金隅集团的焚烧系统共有三条流水线。涉及疫情的医废由机器自动抓取,送到专门的处置线,经过消毒处理后再被送入炉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废气经过净化后达标排放。
必须要意识到,在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的收运处置必须全方位无死角,以确保社会公众的健康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医疗废物处理是一场战疫的隐形战场,必须严格按照”零疏漏、全防控”的原则来执行。为了确保医疗废物涉疫情的安全处置,上海环境集团固废处置公司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收运方案,扩大了夜间收运涉疫情医疗废物的专线,并尽力将普通医疗废物的白天收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风险。
然而,业界人士却提醒大家,应急型的医疗废物处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目前专职处置机构不足,跨区域医疗废物运输缺乏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因此,在偏远山区等地医疗废物的运输路径较长,有效监管尤为困难,存在极大的环境隐患和风险。此外,一些医废处理机构的设备老化失修,在处理医疗废物时会产生二次污染的情况,甚至有些处置机构已经超负荷运转,无法做到及时处理垃圾,导致医疗废物日益积压。
经济学家徐强也指出,必须要加强对于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管力度,在处置机构设备现代化和运营效率等方面持续加强,并且在跨区域运输过程中实行联合监管,夯实环境保障和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全面处置和回收利用。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远远超过了处置能力,这种矛盾已经显得尤为突出。未来,为了迅速、高效地应对类似疫情等突发情况,必须提前规划好医疗废物处理能力。
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研究员肖海燕指出,我国大量的医疗废物并未得到规范处理,而且医疗废物乱象频频,广泛报道,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8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除北京和上海外,全国各省市的医疗废物处理能力都存在不足的情况。
经济学家徐强指出,在2018年,我国共产生约168万吨医废,但全国持证企业仅处理了98万吨,仍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废物没有进入集中处理,而是通过自行处理或流入其他渠道。这种情况风险相对较高。本次疫情将增强政府对医疗废物处理的警觉程度,加快弥补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的不足。
此外,邹庐泉指出,我国将加快医疗废物处置的升级,以适应当前形势。经济学家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培养专业人才,投入更多资源,补足医疗废物处理能力的短板,以确保环境质量改善、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医废处理短板并非仅在处置能力上,还包括收运处置的信息化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议在区域医疗废物日产生量超过10吨时,建立旋转窑焚烧工艺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当产生量小于10吨时,建议与当地危险废物焚烧设施混烧处置或进行消毒后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共处置。
需要强调的是,医疗废物处理能力不足已引起至上层对此关注。中央局会议在2月21日提出,要把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的短板补上。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已发布《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年底,每个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立起1个符合标准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服务人口等,建立区域性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理设施,以便实现每个县(市)都有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处置系统的目标。同时,鼓励发展新的医废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医废资源化的循环经济。
移动医疗废弃物处理设备和预处理设备,为偏远基层提供本地处理服务。
医疗废物处理困难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处理成本高、监管难,成为医废处置管理的薄弱环节。业内人士表示,应对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各地正发布文件或设立法规,加强监管,并进一步提升处置能力。山东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于3月26日通过《山东省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该法规是全国首个省级专门控制医疗废物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鞠振平指出,以立法的形式防范医疗废物带来的次生灾害。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置计划,并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和服务人口等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体系,以实现医疗废物收集目标。同时,发展新的医废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医废资源化的循环经济。
实现全覆盖,应对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于3月25日发布《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通知》,提出20项要求,其中包括补齐公共设施短板,严格监管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收运和处理。通知要求,广州、珠海、佛山、河源、汕尾等市要加快新医疗废物设施的建设并尽快投产,韶关、清远、揭阳等市现有设施要加快提档升级,以保障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在实施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中,重点推进固体废物项目建设,解决相关项目的邻避问题,并鼓励开展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和经营活动。
北京市草案二审稿《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提出,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性质相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相关部门应可通过投资、补助、补贴等方式,制定投资和运营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资金政策。
对于偏远基层,应考虑到其特殊情况,提供移动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和预处理设备,以提供当地的医疗废物处理服务。
针对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或交通不便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输问题,《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二审稿提出,区政府应采取招标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统筹安排本行政区域内这类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输。此外,有关部门还必须制定出医疗废物收运管理规定,开展相应的考核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