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修复助力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 回顾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之前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实现碳中和12月气候雄心峰会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低于2005年。每年新增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过《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下2065年至2070年全球碳中和的要求,这或将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5提前10年也将对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挥关键作用。

碳中和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愿景一致

当前,我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本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卫生国家。和美丽的世界。 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应对,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实施,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020年,《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印发实施,长江、黄河、沿海地区规划9大工程、47个重点工程; 2016年以来,探索实施了三个重大项目。 批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有效解决生态退化问题; 长江、黄河、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矿山生态修复有序开展,近9000处矿山遗址治理恢复。 占地约2.5万公顷,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修复以及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发挥示范作用,积累实践经验。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林草碳汇能力。 国土绿化“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56%,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较为完善。 它在固碳、释放氧气、缓冲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索低碳土地整治,增强减排固碳能力。 开展土地整理全过程碳预算评估,开发低碳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构建土地整理全过程低碳碳预算计量技术体系。 土地整理等项目取得了显着的减排固碳效果。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着,蓝色碳汇能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全国修复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 ,提高海洋生物固碳能力,增强海洋作为地球系统最大碳库的“碳汇”作用。

实现碳中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所谓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净增加为零。 2015年,195个国家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温升控制目标,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实现全球地表温度的可比性。 工业革命前,温升控制在2℃以内,各方达成共识,力争实现1.5℃的温控目标。

我国碳排放量巨大,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压力巨大。以德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在1980年代左右达到碳峰值,以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达到2007年左右碳达到峰值。这些发达国家需要70年时间才能实现碳中和。 过渡期约45年,而我国计划2030年至2060年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窗口期仅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迄今为止任何一方为减少全球变暖预期做出的最大承诺。

生态修复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风险与机遇并存,任重而道远。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系统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节能减排、碳汇、增收等系统性工作。 一方面,要依靠电力等重大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做好低收入国家的工作。 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挖掘土壤、植被、海洋等碳库的碳汇潜力和碳汇能力,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修复。治沙、低碳土地整治等,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减少排放和增加汇对于促进碳中和目标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尊重自然地理区划,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落实三类空间控制边界,守卫自然生态系统安全边界,统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水平。

规划引领,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要体现绿色恢复、低碳转型理念; 加强土地空间和用途控制,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划定并严格遵守“三条控制线”,建立健全海洋“两空一红线”制度,倡导低碳转型。碳节能工业用地,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全面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综合利用效率; 系统部署水源保护等生态修复任务,促进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对碳循环的积极作用。 统筹推进开发、利用、保护、修复、自然与人工综合治理。采取措施,统筹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目标任务,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固碳能力。增加碳汇。

注重自然恢复,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潜力,利用自然的力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系统理念,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开展低保碳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历史矿山生态修复,防治荒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蓝色海湾”整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能力。 构建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核心理论体系,加强退化土地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 建设天地协同一体化数据监测系统,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开展森林等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监测,丰富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碳循环模拟等,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碳建立排放监测、报告和核算体系,科学评估国土和空间生态恢复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贡献。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