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连续三个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强化督查。 加强监管有何效果? 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 在环境保护部14日召开的环境执法新闻发布会上,环境监察局局长田卫勇详细介绍了加强监管的情况。
环保部4月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环保督察,对北京“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25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集中督察——津冀及周边地区。
据介绍,4月7日至7月6日三个月期间,强化检查组共检查企业(单位)32004家,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20482家,约占检查总数的64%。 。
问题企业中,6662家存在“分散污染”问题,36家排放超标,1961家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1732家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4家涉嫌自动监测造假。 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问题的企业2404家,材料未按要求覆盖密封的企业3768家,存在其他问题的企业3915家。
他表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环保部实行“买单台账”式管理,下发督查通知书,要求相关省市限期反馈查处情况。时限。 目前,环保部共发布督查通知8个,督查环境问题8262个。 此外,环保部每月都会派出检查组,对监管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查,一一对账。
田伟勇表示,环保部实行非常严格的核销制度。 以“散乱污”企业整治为例,被关停的企业必须实行“两断三清”,即断水断电、清洗原材料、清洗设备、保洁。 地点。
“散乱污”企业整治是加强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 田伟勇透露,今年3月底,京津冀地区“2+26”城市上报的“松散污染”企业数量为5.6万家。 随着检查的深入,新的“散乱污”企业不断被发现。 截至6月底,这一数字已增至176,000人。
他表示,按照安排,今年9月底前不能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关停。
加强监管是否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田伟勇回应称,在加强检查过程中,所有违法企业都被查处。 无环保手续、无污染治理设施、不可能达标的“三无”企业是打击重点。 检查严格依法进行。 这样的“三无”企业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地方。 问题企业中,随意污染的企业比例较高,有的企业根本没有治理设施或设施不能正常运转。 企业通过违法排污谋取利益,但影响公共环境和公众健康,应坚决抵制。 同时监测显示,在本次加强检查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守法企业基本未受影响。
他表示,强化督查启动三个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执法力度空前加强,企业合规逐步成为常态。 (记者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