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能源安全分析与思考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能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日益显现。 能源供应相对不足。 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探讨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能源安全的内涵

能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一定时期或特定阶段,能够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同时保持能源价格的可接受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政治的稳定。 充分、及时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 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安全,是指通过保持能源供需平衡状态,在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正常需要的同时,保证能源稳定供应。 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即能源的消费和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任何威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这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它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2.我国能源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2019年中文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为近50年来最高。 此外,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继2017年后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继中国之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43% 。 201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约为5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升至72.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天然气进口量1373亿立方米,增长9.4%,比上年回落23.4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45.2%,与上年持平。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该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 人均煤炭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5%,人均石油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1%,人均自然电力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

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经济界、能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 能源安全矛盾集中在石油安全或油气安全问题,即国内油气资源能否有效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能源消耗强度较高。 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供应造成巨大压力,供需矛盾将长期持续。 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 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升。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煤炭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导致运力紧张、成本增加,影响了能源产业协调发展。

(二)能源供应限制较多

1、国内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上升。 我国能源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80%以上的煤炭储量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西南山区和峡谷蕴藏着约7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 一半以上的天然气资源储存在塔里木。 流域和四川盆地,大量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 但全国2/3的能源消费分布在东部,能源生产与消费空间错位严重。 从而形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世界上最壮观的能源运输场景。

2、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影响较大。 世界能源形势呈现供需双方多极化、多元化的复杂局面。 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进口石油56%来自中东,23.5%来自非洲,14%来自亚太地区,其余6.5%来自世界其他地区。 尽管来源多样,但仍集中在北非、中东、亚太地区等少数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地区。 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极不稳定。 此外,进口渠道集中度较高,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不足。 中国70%-80%的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一旦发生战争或经济封锁,集中的石油运输通道将是对中国当前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 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增加了我国石油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三)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环保压力加大。 能源生产和消费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且难以控制。 过去能源安全等于扩大供给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资源过度消耗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治理成本的必然增加,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社会。

2、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缓慢。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而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 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石油占20%,天然气仅占3.4%。 水电、风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也只有7%左右。 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17.8%。 其中,石油40.1%,天然气22.9%,水电和核能19.2%。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核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但除水电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以下问题以技术发展水平和使用成本来看,可再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量不足2%,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

(四)能源科技整体水平滞后。

1、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 尽管我国能源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应用尚未广泛,一些主要能源自主设计制造水平不高技术装备还不高。

2、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障碍突出。 为缓解能源安全问题,政府重点推进油气资源替代,支持替代能源发展。 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促进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氢燃料等新能源应用。 但都面临技术水平低、临时成本高、设施建设不配套、行业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

四、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定调,“推动能源体系革命,恢复能源商品属性”。 他明确提出了中国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出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应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系革命,加强各方面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四革命一合作”作为长期国家战略,成为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南。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1、树立新能源消费理念,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缓解能源供应压力。 我国既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能源利用率较低的国家。 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强制淘汰高消耗、低效率的落后产能,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部分。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 以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环境、节能减排为重点,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走上低消耗、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道路可能的。 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考虑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通过生产、贸易、运输、消费等方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规模,通过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调整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能源自给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

(二)加强能源供给革命

一、加强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增强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署要求建立战略储备以维持至少90天的消耗。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为158天、161天和127天。 中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对此,一要完善能源储备法律制度,聚焦国家能源储备体系的功能定位。 二要构建符合国情的能源储备体系。 采取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能源储备的模式。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四要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储备合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积极支持和壮大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服务我国全球资源战略。 要积极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跨国油气开发经营,参与国际资源勘探、开发、加工、销售等领域的国际竞争、贸易等领域,为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的地位做出贡献。 要有一个角色可以发挥。

3、建立多渠道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降低单一能源带来的风险。 我国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中亚、俄罗斯、北非、西非、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产油国的合作,实现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石油供应风险。 目前,我国油气来源已形成多方位、多渠道格局,包括海上液化天然气、中缅、中巴油气管道建设、中土、中俄等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和天然气管道。

(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关键靠科技进步。 要加强能源前沿技术研发,推动先进适用能源技术开发应用,提高能源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 要通过科研创新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清洁能源发展,加大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能源研发力度,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 目前情况下,我国很难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大力发展核电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加快能源技术研究步伐,不断开发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已成为关系全局发展形势的紧迫任务。 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追求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推动能源体系革命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能源供应和储备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能源立法还存在诸多缺陷。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安全形势,应积极借鉴国外能源立法经验,尽快研究制定涉及能源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法律法规,实现能源安全法治化。 合法、可行、有法律保障。 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优化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深化油气行业改革。 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关系。 要加强能源管理,完善能源发展监管体系。 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运用价格、税收、金融、投资等经济杠杆,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鼓励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鼓励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能源安全问题需要国防力量的支持,能源和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各方面国际合作

一、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 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落实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宣传,在开放环境下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2.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增加定价话语权。 作为全球主要石油消费国,随着中国需求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参与程度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权中的地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003年以来,中国着力形成亚太石油市场有效的价格基准,通过推出国内燃料基准价格、燃料油期货等手段,推动国际原油贸易秩序更加公平合理,进一步形成和发挥中国的自主权。在国际市场中的作用。 押注石油价格的能力。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塑造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能源定价的话语权。

三、当前国际环境相对复杂。 一方面,要正确判断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能源安全的影响,规避风险,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我国应结合能源体制改革,改革现有能源贸易体制。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贸易限制,需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广泛的能源贸易体系,规避他国对特定企业的制裁和封锁。 同时,积极加强与不同能源出口地区、出口国的多领域合作,实现多种形式的能源贸易。 国家财政部门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尽可能多地实施能源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并在该领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