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59%,拆迁废物资源化利用率99%。近年来,我国以深圳、雄安新区等11个城市的循环利用率为重点,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试点,统筹城市发展和固废管理。 自2019年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深圳探索超大型城市固废管理模式,被生态环境部列为“无废城市”建设先进典型案例。
如何变废为宝? 固废管理应用了哪些智能技术? 市民如何践行“不浪费”理念?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在深圳进行了实地探访。
“垃圾”变“宝”
深圳盐田澳青林坑,隐藏着一个独特的“网红打卡地”——盐田能源生态园。 白天鹅形状的厂房周围绿树成荫,82米高的烟囱格外引人注目。 而这个看似开放式公园的打卡点,其实是一个垃圾焚烧厂。
露天走廊的一端是主厂房,另一端五层厂房的一角是咖啡厅。 咖啡厅的另一端是垃圾焚烧控制室。 透过玻璃墙,控制面板上的操作员熟练地控制铁爪堆放和运输垃圾。 经过几天的发酵和水过滤,这些生活垃圾被送到焚烧炉燃烧发电。
数据显示,深圳每天产生固体废物约44万吨。 其中,建筑垃圾约39.3万吨,生活垃圾约3.23万吨。
生活垃圾如何变“垃圾”为“能源”? “进炉子的是垃圾,出来的是能源。” 宝安能源生态园被誉为“花园式能源生态园”,是目前深圳运营中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工作人员介绍,园区12条焚烧线日发电量约510万千瓦时,相当于燃烧3000吨标准煤发电,可满足4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此外,还为附近印染厂等企业提供约20万吨热蒸汽,焚烧时产生的炉渣还可制成环保砖,用于铺路。
智能固废管理
走进深圳创新型绿色运营产城社区天安云谷,随处可见挂着“牌照”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搬运地面垃圾,助力深圳“无废城市”建设。
记者了解到,深圳充分发挥数字化产业优势,固废管理方式日趋智能化。 以垃圾分类监管环节为例,在智慧管理方面,深圳市南山区在名家福居、大新新村、天鹅堡等小区试点建设垃圾分类物联网传感系统,探索5G在垃圾分类监管中的应用场景。城市垃圾分类管理领域。 前端投递点安装人工智能摄像头、垃圾桶安装识别芯片,中端运输车辆安装GPS、监控摄像头、称重设备,末端配备称重设备、监控摄像头等。区建成了全链条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每个投放点、每一桶垃圾的全链条、全天候、全覆盖智能监管。
深圳通过全面打造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打造了源头可追溯、过程可追溯、处置可监控的全流程智能闭环监管体系。 结合固废智慧监管平台,深圳开发了视频远程执法功能,累计开展视频执法6967次,实现了“在线检查、不面对面、确保安全”,有效提高固废执法监管效率,同时减轻企业负担。
以“不浪费”为理念,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深圳香蜜公园花米湖畔,建有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中心。 博物馆分为三个主题空间,从历史与现实、国外与国内、技术与理念等不同角度讲述垃圾处理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中心,深圳共有22个,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是市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圳大力践行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开展绿色机构、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无废细胞”创建行动,倡导绿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已完成1426个“无废城市细胞”建设。
为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深圳深入推进“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聘请讲师830余人,开展垃圾分类讲座、微课等活动1.1万场次; 上线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用户将其归类到日常生活垃圾回收、废塑料回收等绿色低碳行为,以及参与垃圾分类自愿监督活动和相关知识竞赛等。前往“无废城市”均可获得碳币奖励。 碳币可兑换日常生活、体育、文化用品、体育场馆、手机话费等电子优惠券,从而广泛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
刘又廷